2025(4):1-6.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依托实验引领学生亲历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助力其理解科学概念、锤炼科学思维、积淀创新潜能。透过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观测点”发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实验场地与资源不足、教师实验素养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想纾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困境就需要找准着力点、打出组合拳:从资源建设着手,相关部门引领协同共建社会科学实验教育生态,盘活社会场地资源,增加仪器、设备、材料的有效供给,结合信息技术赋能实验资源建设;由教师实验素养培育的“关联主体”切入,建立科学教育实验区与实验校引领示范、“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2025(4):7-12.
摘要:大概念教学是在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兴起的,然而随着大概念教学在国内大范围应用,其引发了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集中在它的可操作性、实践范式、应用范畴和实施价值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实证研究不足、概念界定泛化和盲从西方成果,其中实证研究不足最为根本。因此,未来大概念教学研究应在加强实证研究和厘清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大概念教学的本土建构与本土再生,实现大概念教学理论的创新。
2025(4):13-18.
摘要:由于当前学校美育过度偏重艺术教育,英语等学科的美育功能被严重忽视。聚焦此问题,通过行动研究把中华经典诗词英译融入教学,旨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学科美育新路径;同时把学科美育的认知导向构建为“知美”(认知)、“感美”(体验)、“立美”(内化)及“创美”(实践)四个层次。为实现该体系,凝练出“读诗正音、析诗激趣、译诗提能、赏诗立人”的整合式教学模式,把美育目标落地为可操作的课堂实践。该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引导其在跨文化语境中建立深层次的审美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提出四条路径:深度挖掘教材、优化教学环境、创新实践活动、改革评价机制。
2025(4):19-24.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高级认知能力之一,其不仅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还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人创造力的有效发挥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既是文化获得的主要场所,也是文化资本最初积累场所。采用高中生创造力领域量表(KDOCS)中文版,通过对贵阳某城区学校的初二、高一年级和农村学校高一年级共483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厘清家庭文化资本中父母教育背景、藏书情况、藏书种类、学习用品持有情况、文学艺术教育以及父母情感支持等因素与学生自评创造力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日常创造力得分最高,机械科学创造力得分最低;自评创造力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和生源地差异;家庭文化资本中,藏书种类、文学艺术教育、父母情感支持与自评创造力显著正相关,家庭文化资本可以预测学生的自评创造力;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家庭文化资本对自评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有所差异。
2025(4):25-31.
摘要:以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数智时代,推动了音视频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文创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高校音视频文创人才培养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场景脱离产业情境、产业项目引入不足、评价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高校构建“产业标准引领、产业场景再造、产业项目驱动”的“三产入教”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音视频文创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通过与产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育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教学、共同实施评价,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通过“三产入教”,学生实现了从校园新手到产业尖兵的蜕变,教师实现了从理论讲师到产教融合先锋的转型,学校实现了从局部探索到全域推广的改革示范,产业实现了从传统业态到创新高地的生态优化。
2025(4):32-39.
摘要:“工程测试技术”是机械类学科交叉性和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团队基于“新工科”理念,以培养学生具有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备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立足于课程特点,从开课前到课程教学过程再到课程结束后的能力持续提升,构建智能技术牵引、多学科交叉、信息技术支撑、多环节融合、逐层递进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2025(4):40-43.
摘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新工科建设全面深化,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从实际出发对湖南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培养特色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并提供实践应用参考。
2025(4):44-50.
摘要:当前模拟法庭案例材料普遍存在侧重法律难点、伦理难点缺失,偏重情节描述、证据材料不足,实体结果与程序过程关系失衡,重静态庭审能力、写作和临场应对训练不足,偏重核心诉讼角色、缺乏全面关照等缺陷。对此,应当确立“技能提升”与“思想引导”融合的模拟法庭案例材料选取和加工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并重、实体公正与正当程序协调、诉讼程序全程覆盖、各方诉讼角色兼顾等举措,实现案例材料的内容拓展与场景丰富。
2025(4):51-55.
摘要:基于新质生产力与财经类专业拔尖人才的内在逻辑关系,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财经类专业拔尖人才提出知识结构跨界整合、创新能力场景嵌入和数字素养深度耦合的三大核心要求,同时揭示当前财经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知识结构割裂、产教协同低效、动态调整机制迟滞以及评价导向偏差等困境,提出加深“一制四化”培养模式的实施深度、打造政企校共同育人的生态格局、优化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创新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系统性路径。
2025(4):56-6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采用一种融合文献研讨法与项目教学法的学术对话型混合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践,课程评价由线上、线下、考试三部分组成,并利用调查问卷获取学生的教学反馈。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对话性混合式教学持满意态度,其能有效解决教学中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学生高阶思维训练缺乏以及实操能力薄弱等痛点,培养学生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
2025(4):63-70.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属于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人职匹配理论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增强职业生涯适应力以及提高工作满意度都具有重要价值。以人职匹配理论为分析框架,调查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存在以下四种类型:漫无目的者、犹豫不定者、盲目就业者、理性决策者。针对在群体画像基础上发现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部门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做好大学生就业保障服务;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增强产教融合效果;高校开展全过程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就业精准帮扶体系;学生个人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实习积累人力资本。
2025(4):71-76.
摘要:教学基本要求在办学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探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要求关键要素,教师调查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情况,结合教育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基本要求,以交通运输和土木类专业为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要求的关键要素体系,包括总体部分、实施部分、保障部分共13个关键要素,并阐述这些要素的含义。
2025(4):77-82.
摘要:心理育人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其工作机制的科学建构直接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以“原则—价值—动力”为分析框架,系统探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在原则维度,提出国情导向、校本对接、普惠共赢、功能优化四项建构准则;在价值维度,阐释科学化、高效化、三全化的目标取向;在动力维度,构建包含内生驱动、外源推动与协同转化的系统模型。通过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不仅为纾解当前心理育人工作碎片化、低效化等困境提供解决方案,还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育人理论体系。研究发现,只有实现原则指导、价值引领与动力保障的协同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2025(4):83-88.
摘要:采用元宇宙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相结合的视角,梳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的研究现状,从高校、读者、图书馆、社会四个层面论述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的发展理念。同时,基于元宇宙,提出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的实施路径:虚实融合,丰富数字阅读资源;智慧导学,重视数字阅读需求;智慧伴学,提升数字阅读体验;服务社会,深化数字阅读主旨。
2025(4):89-95.
摘要: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正逐步从传统文献服务模式向信息化智慧服务模式转型。为有效把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合理融入阅读空间,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学习与研究需求,诸多高校正着手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首先介绍服务设计理念和设计规则流程,阐述基于服务设计的多元交互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建设;其次以湖南科技大学第一图书馆的智慧阅读空间为例,从服务设计的视角结合多元交互智慧阅读空间的基本理论与线下共创工作坊的形式,以利益相关者图和服务蓝图为抓手,探讨湖南科技大学第一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的不足以及高校图书馆新型智慧阅读空间未来的优化方向。
2025(4):96-101.
摘要: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提升生命意义感,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从生命意义感教育理论与绘画心理学理论出发,聚焦绘画心理技术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揭示绘画心理技术在师生互动、心理评估、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机制,提出构建“1+6”生命教育支持系统、打造专业化教师成长体系等实现路径,并进一步基于“绿色教育”理念构建“三维四环四度”绿色德育模型。
2025(4):102-10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涌现出很多金句。这些金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关,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提供可靠的启示借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中的金句,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素养,成为“大先生”;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整合多方力量,善用“大思政课”。
2025(4):107-111.
摘要:大学生公益社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对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结合大学生公益社团实践育人现状,分析其实践育人存在的不足,构建大学生公益社团“三位一体”内部机制优化和“三化合一”外部资源协同的实践育人路径。
2025(4):112-116.
摘要: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深入,如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值得思考。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入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带有深深的中国烙印。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湘潭大学通过“红色匠心”“敢红会创”“红创科传”,把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内化创新创业精神、助力创新创业行动,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培育出主动担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范式。
谢柳青 ,
2025(4):117-123.
摘要:探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借鉴先前研究成果,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出发,构建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为核心的系统模型;该模型在时间维度呈现为大中小学三阶段历时系统,在空间维度涵盖内场域、外场域和文化场域;该模型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贯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内含推进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即科学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坚持层次性和关联性的有机结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2025(4):124-130.
摘要:湖湘工匠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某高职院校飞行器维修技术专业群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分析,提取出核心编码并构建传承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模型分析湖湘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影响因素,包括文化基因、教育生态、主体认同和制度保障,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5(4):131-135.
摘要:探讨辅导员协同育人理念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2014—2023年CNKI中收录的辅导员协同育人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共纳入文献533篇,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作者共现分析显示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之间交流协作尚显不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和“协同育人”;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和“任课教师”两个方面;通过可视化分析,直观地展现出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研究团队及机构、研究热点、趋势及前沿。
2025(4):136-143.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知识生产模式正在从单一的学科导向向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复杂体系转型,这一转变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把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与LDA主题模型相结合,系统梳理2000—2024年的中国知网CSSCI来源文献和2014—2024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在知识生产转型背景下,数字化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协作等核心主题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日益凸显,反映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基于这些实证研究进一步认为未来的研究生培养会更加注重跨学科协作与产教融合,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多维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5(4):144-150.
摘要: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以其卓越的教学和研究闻名,吸引了全球优秀的学生和学者。作为顶尖学术机构,该系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宽领域、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博士生需选择四个学习领域、修读九门课程,涵盖历史方法论和教学方法等。该系鼓励跨学科研究,为博士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评价机制包括课程考核、外语考核、阶段性考试和博士论文,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这一培养模式为我国博士生教育尤其是历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启示:一是真正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促进院校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二是强调博士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有效的考核方式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三是重视多语种的应用与考核,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切实锻炼博士生的教学能力,建立“教研并重”的培养理念,以提高博士生的整体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
2025(4):151-156.
摘要: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师德尊严的嵌入性、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性、道德生态的引领性和师爱与母爱的融合性,其养成表现在个体道德发展层面和社会道德认识发展层面。现实中,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养成往往存在师资供给质量不高、形象内涵思维定式和知识分子政策不足等困境。对此,形成对待困境和荣誉的道德认知、职业成长和农村生活的情感积淀、发展目标指引下的行动自为,是新时代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