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假设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4(5):1-6. CSTR:

      摘要 (58) HTML (0) PDF 1.22 M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关于“假如史学”的学术讨论中,史学界将历史假设作为一种分析历史事件的新思维、新视角。将这一思维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仿效其他学科假设法的运用并加以规范,可以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学中假设法的运用应遵循坚持唯物史观、依据课程标准、提出假设合理、时间相近、学生主体五个原则。将假设法作为一种“提问艺术”运用于课堂讨论,依据课程标准提出合理的“事件假设”和“主 人假设”,以假设提问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构建历史图景,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基础教育持续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职培训实施原则探析

      2024(5):7-12. CSTR:

      摘要 (54) HTML (0) PDF 1.14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持续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职培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亟待明确的重要问题。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应遵循需求导向、内容至上、方法适切、分类推进、行动改进等原则。明确并遵循这些原则是进一步建构培训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对推进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职培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面向高中物理必做实验改进的拓展学习实践探索

      2024(5):12-19. CSTR:

      摘要 (51) HTML (0) PDF 1.54 M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地西藏班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考虑到他们远离家乡、节假日通常留在学校的现状,认为开展课外拓展学习是激发其物理学习兴趣、提升其物理成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假期留校西藏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的改进为例,探索如何围绕学生必做实验的改进来实施高中物理拓展学习,总结出指导学生开展高中物理拓展学习的一般原则和实施过程。通过实践发现,拓展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应用课堂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 人工智能视野下教育教学体系重构探析

      2024(5):19-25. CSTR:

      摘要 (61) HTML (0) PDF 1.15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当前的教育教学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剖析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提出人工智能视野下教育教学体系重构思路,包括教学管理、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使师生成为新型教育教学体系下的共建者和联盟者。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教师和不生密切协同的,符合新时代、新技术要求的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适应未来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智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 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4(5):25-31. CSTR:

      摘要 (68) HTML (0) PDF 1.31 M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学”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实践性、工程性极强。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尤其缺少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以“解决企业工程难题、创新工程素质培养”为目标,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工程实际训练项目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去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

    • 数智赋能高校智慧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4(5):31-39. CSTR:

      摘要 (171) HTML (0) PDF 1.76 M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展智慧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数智赋能的高校智慧教学生态系统模型由主体、介体、环体和载体四部分构成,通过协同共进机制、动态平衡机制和融通共享机制实现高效运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智赋能和人机协同的优势,塑造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的教学新样态,实现教与学的智慧化和生态化。通过分析数智时代“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教学面临的多维困境,探索如何将智慧教学生态系统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以课程小切口撬动教育大变革,进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治理新变革。

    • 高校开设气候变化课程需求研究

      2024(5):40-48. CSTR:

      摘要 (52) HTML (0) PDF 1.58 M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056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究当代中国大学生研修气候变化课程的意愿与需求特征。结果表明,80%的学生愿意研修气候变化课程,其研修意愿与对气候变化的关心和感知程度等因素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愿意研修的学生最期望的学分设置、考核方式和授课形式分别为“1分”“实践报告”和“参观/现场教学”。大学生对气候变化课程内容的需求优先序为影响与后果>缓解措施>原因>过程与历史>气候变化政治学>气候变化经济学。最后,提出推进课程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气候教育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 “大学物理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2024(5):48-54. CSTR:

      摘要 (75) HTML (0) PDF 1.23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工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针对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线上预习、应用多种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实验过程考核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创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高校文化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4(5):54-60. CSTR:

      摘要 (71) HTML (0) PDF 1.15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高校文化育人共同体,是以整体育人观和系统思维推进文化育人的有益探索。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阐释高校文化育人共同体的概念内涵,从理论逻辑、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揭示其内在逻辑,挖掘其价值意蕴,提出凝聚文化育人共同体价值共识、构建高校文化育人协同机制、营造高校“以文化人”全方位协同育人环境等高校文化育人共同体实践路径。

    •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六个在场”

      2024(5):60-66. CSTR:

      摘要 (37) HTML (0) PDF 1.15 M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悬浮化”和“碎片化”困境,亟待重塑“在场化”理念和重构“在地化”体系:“思政在场”开启立德树人的“灵魂之窗”,“总府在场”引领战略导向的“需求之窗”,“社会在场”提供立地扎根的“文化之窗”,“高校在场”打造精准供给的“文化之窗”,“教师在场”重构教育教学的“思维之窗”,“学生在场”敞开形神兼塑的“素养之窗”。唯有通过“六个在场”的资源融通和倾力建设,地方高校方能打造集价值链、政策链、服务链、产业链、教学链、人才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而探索出一条“在场—融通—铸魂—育人”强基固本、凝心聚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密歇根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启示

      2024(5):66-71. CSTR:

      摘要 (89) HTML (0) PDF 1.15 M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要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需求,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亟待建立健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密歇根大学主要借助课程、专业与学位三个教育教学要素以及独立和组合两种组织方式,构建起一套系统、清晰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仅包括单一的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和跨学科学位,还包括课程的跨学科组合、专业的跨学科组合和学位的跨学科组合。借鉴密歇根大学的经验,我国高校应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独立也是组合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独立模式下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形式和完善组合模式下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形式

    •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解析——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新工科类别参赛项目为例

      2024(5):72-78. CSTR:

      摘要 (77) HTML (0) PDF 1.47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符合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位一体”部署要求。解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内涵、评审要求和创新需求,结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省级金奖和国家级铜奖的项目,运用商业模式画布工具进行商业模式实例解析,得出商业模式画布工具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分析和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优势,为新工科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设计科学、合理、有创新的商业模式提供参考

    • 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版权逻辑及高校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2024(5):79-84. CSTR:

      摘要 (33) HTML (0) PDF 1.21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大量涌现,给出版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人工创作物的可版权性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高校学术期刊应站在国家促进人工智能和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合理借鉴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经验,包容审慎地对待人工智能创作物,有效规避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版权风险,采取“宜疏不宜堵”的策略促进人工智能创作物的出版传播

    • “民法总论”线上线下课程考核多维创新探析

      2024(5):85-89. CSTR:

      摘要 (33) HTML (0) PDF 1.15 M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导下,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课程思政、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教育新格局,紧紧围绕课程考核理念、主体、内容、方式等对“民法总论”线上线下课程考核方式开展现状考察、困境分析和革新路径探讨。为突破课程考核中的困境,着力明确“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与能力并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日常学习行为考核等多维考核理念,形成以“教学团队+学生+法律实训专家”共同体为考核主体、囊括“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法律实务技能”多维考核内容的高校课程考核“考前—考中—考后”多维管理模式

    • “智能优化方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实践

      2024(5):90-95. CSTR:

      摘要 (46) HTML (0) PDF 1.35 M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以“智能优化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从一线教师角度进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研究。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功能,梳理价值观念、学习能力、协作意识三项课程思政教育案例,通过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互映射,将课堂元素与思政要素进行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作为的有用人才

    •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4(5):96-101. CSTR:

      摘要 (36) HTML (0) PDF 1.15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完善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模式。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内容的思政边缘化、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时空距离的限制和培养方式的离散性等制约因素。研究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强化思政课的关键角色,消释课程思政边缘化之忧;落实“大思政”教育理念,消解文化多元性之弊;运用“互联网+思政”模式,消弭时空距离限制之虞;善用丰富的中国故事,消除培养模式离散性之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心、民族魂、全球眼”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举措探析

      2024(5):102-110. CSTR:

      摘要 (38) HTML (0) PDF 1.17 M (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条件。从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机统一的具体举措。以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中,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狠下功夫,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和导向性

    • 世界史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与实践

      2024(5):111-115. CSTR:

      摘要 (35) HTML (0) PDF 1.14 M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世界史教学有助于从“远距离”“宽视野”的角度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舞台上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自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任。在世界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师生讨论、读书汇报等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多个环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增强共同记忆、培养共同情怀的重要作用

    •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可行性分析

      2024(5):116-121. CSTR:

      摘要 (43) HTML (0) PDF 1.55 M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为前提,以建立全新模式的高校教学体系为依据,以专业办学31年的教学成果为研究基础,中南大学城乡规划教学团队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大类课程群来实施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育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中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近10年的毕业生和5个年级在校生的有效问卷数据,利用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评价中南大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大类课程群核心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基于BOPPPS教学模型规划精准课程思政五大类课程群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研究,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依据

    • 融入科学家精神的高校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2024(5):122-128. CSTR:

      摘要 (50) HTML (0) PDF 1.36 M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理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施行一系列新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丰富的科学家精神入手,围绕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队伍体系和管理体系五个方面,探讨高校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推进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金融高科技化背景下金融硕士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24(5):129-134. CSTR:

      摘要 (50) HTML (0) PDF 1.15 M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融与科技的加速融合与渗透使得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作为高端金融人才的重要后备军,金融硕士的培养是否紧随金融科技发展步伐直接关系其人才质量且影响其岗位适应。通过分析金融高科技化背景下社会对金融硕士人才培养提出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技术型实操能力、创新型思维方式新要求,揭示当前金融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体系设计与金融科技行业岗位需求不甚匹配、课程教学方法与金融科技创新培养要求不相取暖和,师资力量配备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专业实践环节与金融科技技能培养要求不够契合等问题,提出优化金融科技课程体系、完善金融科技实训教学方法、加强金融科技双导师队伍建设、建立金融科技联合实习基地等应对之策

    • 基于交叠形态知识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类学术型研究生为例

      2024(5):135-142. CSTR:

      摘要 (35) HTML (0) PDF 1.23 M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四次产业革命开启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交叠形态知识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特性与多维层次性特质,决定了研究生培养方式及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变革。为满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对差异化、交叠形态知识的需求,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学科以导师团队协同培养为依托,设计多样性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发展全过程课程思政、体验式教学、专题式组会、经典读书会、论文工作坊“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卓越型实践性高质量哲学人才

    • 职前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的行动研究

      2024(5):143-150. CSTR:

      摘要 (31) HTML (0) PDF 1.27 M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问题提出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抓手。对问题提出的研究已经从对其必要性的探讨走向实践研究。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将职前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指标体系应用于其问题提出能力的提升实践,并进一步调整其问题提出能力指标体系的内容。研究发现,职前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指标体系可以切实提高其问题提出能力,其中,问题意识的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

    • 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育研究

      2024(5):151-156. CSTR:

      摘要 (47) HTML (0) PDF 1.15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生代教师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师源”,他们能否扎根乡村,不仅受制于外在生活条件和待遇,更深受其自身是否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的影响。相较于传统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不管是在其培养过程中,还是在其现实职业和实际生活中,都因缺乏乡土知识而呈现乡土情怀淡薄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逃离乡村的意向,职业身份认同感不强,职业使命感淡化。为此,在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不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继续教育,都应强化乡土知识的学习以培育其乡土情怀

当期目录 Current Issue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