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晚清重要蒙学读物与诗歌名选,《小学弦歌》的诗选关涉“教”与“戒”两大基础面相,编选路径以“诗歌”之瓶装“教化”之酒,欲于学童“天性未漓”之时,向其传授日常伦理、立志修身、为官准则等,以达到“厚人伦,励风俗”的诗学效果。该选本秉持教化为先、以诗训蒙的诗学宗旨,标举重情重理、至性至情的诗学范式,彰显温柔敦厚、文质并重的诗学主张。该书亦存在选诗题材雷同、编排失序等缺陷。
摘要:我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县域作为区域教育治理的基本单元,对推进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县域义务教育治理进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治理制度建设与执行有缺失、治理对象识别不精准、治理方式缺乏针对性、治理主体职责界限模糊、治理理念与实际相脱离。立足“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县级政府应从法制化、精准化与精细化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相应制度支持。
摘要:全面认识亲师交往的基本属性,是建构良好亲师交往的基本前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基于亲师交往的二重性审视,现有亲师交往在逻辑起点、思维方式、对象性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私人性倾向,这是对亲师交往公共性的湮没、僭越和侵蚀。基于亲师交往公共性的内涵,亲师交往包括公共理性、公共利益、公共伦理三个方面。超越亲师交往私人性的可行路径有:重构亲师交往的价值根基、厘清亲师交往的公私边界、确立亲师交往的机制规则。
摘要:整体而言,每个学科的知识都具有五育价值,因而是开展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凭借。教师可以从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挖掘知识自身的多育价值并转化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融合性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对学生五育发展的整体性推进。基于学科知识学习的嵌入式教学、基于学科知识统整的主题式教学和基于学科知识实践的项目式教学是“五育融合”的落地之策。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既以整体的艺术美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又以丰富的思想美、浓郁的情感美、独特的意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针对高职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通过课程美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语文课程美育大有可为。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时代化、艺术化、生活化、职业化、实践化的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具身平等、建构主义、成果导向和言语强化的原则,科学探索并有效实施。
摘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建构主义和知识学习三阶段论理论,采用问题提出教学法,结合问题哲学思想,创新性提出建构主义三段式问题教学法,将教学分为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三个进程,分别进行学生自学、师生合学、师生研学。针对知识学习三阶段的不同学习目标,在三个阶段组织不同师生互动和学习活动,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挥兴趣驱动作用、知识组织作用、情境迁移作用,达到建构知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要: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基于国外基础教育领域核心课程、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式、我国专业核心课程的现状,对我国高等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进行反思。国外核心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须持续更新,以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基于运营管理相关岗位招聘信息,采用内容分析法挖掘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研究发现:目前的“运营管理”课程覆盖了部分企业重视的专业能力培养,但缺少对运营过程管控、运营数据分析和业务模式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对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思维和系统思维等通用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缺少以培养通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据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课程建设经验包括按照从核心素养到核心课程的逻辑设置课程、建立通用的课程标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特征包括:知识具有专业基础性、内容相对稳定、体现专业主干知识和共性教学要求、与行业关联紧密、培养未来职业胜任力等。我国应进一步做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精简大学课程数量,聚焦通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争取以核心课程为突破口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须持续更新,以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基于运营管理相关岗位招聘信息,采用内容分析法挖掘企业对运营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分析“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研究发现:目前的“运营管理”课程覆盖了部分企业重视的专业能力培养,但缺少对运营过程管控、运营数据分析和业务模式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对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思维和系统思维等通用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缺少以培养通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据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摘要:大学英语考试是检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考试命题,基于粗糙集的相对正域、冗余属性和属性重要度等概念,给出试题冗余性的定性判别方法,提出试题重要度的定量度量方法,建立基于粗糙分析的大学英语考试质量提升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方法发现并修正了部分冗余和重要度较低的试题,有效提高了试卷命题质量,对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深入了解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现状,以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主要分析工具,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内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集中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中美比较、学生发展理念、专业化建设等方面,体现出从中外对比研究逐步转向新形势下本土化创新与发展研究的趋势。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加强对高校学生事务实践的微观研究,加强对高校学生事务领域的纵向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中外对比研究中更加注重本土适应性及创新。
摘要:新时代对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伦理素质。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还存在实践教学未与理论教育有机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地位悬殊、学科交叉培养机制落实难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缺位等问题。各高校法律院系应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践行通专并举的培养模式,打造“法学+X”实验班深度交叉培养机制,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输送卓越法治人才。
摘要:传统文科人才培养具有“守正创新”的特性。新时代对传统文科的创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交叉专业种类有所增加,但交叉专业的设立对学校以及院系的要求较高,学生修读难度大,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仍侧重于“科班出身”的拔尖人才,在就业问题的加持下,新文科建设道阻且长。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在不改变原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以学院优势学科开设的通识课程为依托,大力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建设,设立“遥感+金融”本科生选修课程,率先开展空间科学与金融领域的交叉人才培育,结合学院大力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由通识教育到专业融合、由理论传授到实践创新的跨学科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成为新时期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可能遇到的困难入手,阐述对趋同化管理和文化认同间关系的新理解,同时对中国5所高等院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实践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摆正国际办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校园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推动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建议,以期为更多高校的留学生培养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云招聘”模式成为对传统招聘模式的重要补充。以西部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切口,分别从就业认知服务、就业实践服务、就业渠道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以及软硬件配套等五个维度展开调研。针对现阶段高校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阶段性就业引导体系、高效运用科技化手段、优化社群管理模式、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和构建多元化服务团队等优化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打造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优化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趋势,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但在知识融会贯通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毕业设计环节,存在课程思政明显缺失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课程思政融合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毕业设计与思政要素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师资建设、思政元素融入策略、形式多样化方法、学生兴趣引导策略、评价及推广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进一步探索毕业设计融合课程思政的创新方式,为其他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思政要素的融合与创新提供经验与思路。
摘要:以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写的《无机化学》(第五版)第十四章“稀土元素”为例,从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三个角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对稀土元素相关内容的教学提出建议,以期为“稀土元素”教学提供思路与素材,实现思政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今高校教师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建筑与设计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结合专业课程与教学特点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工匠精神与美育精神的统一,坚持“求真务实、道技合一”的内在原则要求。在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基础上,建设专业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加强多方协同联动,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时空协同思政育人体系与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摘要:“课程思政”应协同“思政课程”发挥好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与“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相连接的“大思政”新态势。二者协同育人的特征是主体的全员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方位的立体性,逻辑基础是“思政课程”向思政教育提出挑战和“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思路,逻辑路径是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协同育人、非连续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协同育人。
陈冰 , ,万林林,李时春,伍济钢,刘国跃 ,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企业科技发展迫切需要自力更生。作为企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抓手,校企联合培养在新形势下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阻碍。分析新形势下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本位提出联合培养主体在制度和培养模式方面的有效措施,解决新时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困难、企业项目与研究生培养要求矛盾、研究生科技服务能力不突出等问题,提高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方位能力。
摘要:学术创新在建制化规范化正向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抵制和有效治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这也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的重要内容。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学术不端治理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议题和科技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促使研究生提高科研诚信意识和科研伦理主动性以及有效规避学术不端的重要推手。总结我国学术不端治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经验,是直面新时代学术不端治理困境、推进问题解决的前提。从我国学术不端治理实践呈现的体系化、联动性、主动性、全面化良好态势出发,更要认识到我国学术不端治理在认知基础、价值辩护、局面被动以及量化评价等方面面临的普遍困境,通过构建学术不端治理行动者网络、加强学术诚信教育、科学借鉴科技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等提升学术不端治理成效。
摘要: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知”和“行”是师范生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他知”内化后形成的结构化“我知”以及外化后生成的关联化教育行动。由“知”化“行”是师范生知识形态从陈述性向程序性自然变迁及其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从ACT认知模型视角看,这种转化遵循“认知”“编辑”“调适”的逻辑发展规律。其中:“认知”是师范生以学习理解“他知”意义为任务,学以致知;“编辑”是师范生以整合碎片化意义为目标,学以致道;“调适”是师范生依托教育场域,应用“我知”,以知化形。
摘要: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其重要实践标志的教师个人实践理论近来也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从个人实践理论的意义探讨出发,阐明中小学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内涵及特征,提炼出基于专业探究的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建构策略及规律,以促成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建构,为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