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加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推进中华法系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存在教育理念落后、与法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配套教材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遵循方向性、目标性、科学性、方法性、主体性五大原则,从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法学学科特色相结合、紧扣热点问题、强化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推进课程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五大方面进行改革。
摘要:在人文学科领域,“现代汉语”等语言类的工具理性相对于价值理性多一些的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资源”要少一些,但也可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这种浸润式的课程思政建设——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课程思政建设,藉此充分培育这门课程的价值理性。就教学目的而言,需像做词类划分一样求完备;就教学内容而言,需像做隐喻辨析一样求关联;就教学方式而言,需像做义素分析一样求特色。“语言文字”加载的是价值理性,是情商,是主体精神理念(含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文化互融互鉴、科学精神、团队意识、真诚、审美情趣、探索精神等)。这里所“+”的内容可以同时进行、并行不悖、自然贴切、得体有效。
摘要:以东华大学“环境仪器分析”课程为例,论述“环境仪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践情况、改革评价与成效、课程特色以及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阐明“环境仪器分析”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实施途径,在专业学习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
摘要:工具性与价值性合一是教育本质的体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系统性融合是教育行为的内在要求。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融合,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课程思政引领教育本质的回归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与“全教学过程育人”的基本途径,在确保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显性专业教育与隐性价值、思政教育的融合共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教学主体与教学主渠道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校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社会保险学”课程通过整体性系统化创新,以拓展教学目标为起点,深入发掘课程中的有价值思政元素并实现其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反馈与评估机制。
摘要:在“管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依据,探索出课程思政“1235教学模式”,即“遵循润物无声原则;采用主动嵌入法和随机引导法;用好线下课堂平台、网络课程平台和读书分享会平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将育人和育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统一起来,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摘要:探索学校阅读资源对小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影响,可以为学校阅读资源建设提供建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对1 183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26.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位百分数Bootstrap法检验学伴阅读习惯和学生本人阅读动机的中介作用,发现:学校阅读资源和小学生阅读自主性成正相关;学伴阅读习惯和本人阅读动机对上述影响关系起中介作用。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议题”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但在具体运用中还存在着议题设置不科学、情境创设不合理、活动设计不到位、教学评价不规范的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应将科学的议题设置作为逻辑起点,生动的情境创设作为逻辑载体,合理的活动设计作为逻辑中介,恰当的教学评价作为逻辑终点,以推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落实、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为探讨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885名青少年的家庭累积风险、基本心理需求、情绪性人格特质及网络游戏成瘾进行调查,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性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家庭累积风险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基本心理需求在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路径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情绪性人格特质调节了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工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创建了面向广义工程的“实践能力开放式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群体式指导模式”和“实践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了“虚实结合、相互补充”“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本科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训平台,建立了突出学科优势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群教学团队,探究了广义大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构建了“1+2+N”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 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摘要:在“高等代数”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以科学严谨的眼光对待某些例题与习题,并进一步挖掘题目中蕴含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矩阵的秩的不等式问题,跟学生进一步探讨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这是科学思维渗透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A学院管理类专业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目标—结构—行动”框架,形成了对接产业行业、“管理+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模式: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满足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精准对接1个行业、提炼1个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培养1类适应行业要求的管理与技术融合的共性能力,明确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指向;通过课程体系“情境化”“项目化”和“协同化”改造,促进“管理”与“技术”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对接,优化课程体系;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两批师资”“两个课堂”,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满意度开展课程评价,提升课程体系行动质量。
摘要:行动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反思性研究,小学教育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实现课程实施的实践取向,以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发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摘要:近年来,高校开展新文科建设,要求在英语文学教育中融入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为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对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英语文学教育的态度,作者对湖南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研。结合调研结果与对湖南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现状的分析,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立场、教学方式等方面解析了调研及其对高校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凝练与总结,启示我们从传统文化源头上梳理“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彰显“两个结合”思想引领与核心地位,借此探索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及意义,以思政教育涵养大学生优秀人文品格,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与生命感悟力。
摘要:作为20世纪初期特色鲜明的艺术运动之一,未来主义运动具有的自由、动态等特点使平面设计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未来主义运动的特点系统梳理未来主义运动的平面设计理论和符号语言,同时研究未来主义对高校平面设计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带来的改变,并对未来主义平面设计教育学作出反思,以期未来主义更好地发展并应用到平面设计教育学中。
摘要:基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体系的构建背景,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重点探讨“需求引领 两翼驱动 四维融合”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体系构建过程、实践成效及其特色,以期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会计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职业客观公正的形象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确保会计诚信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高校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湖南传统花鼓戏教学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但目前这一体系还存在开发设计不够、加工进程滞后、相关制度跟进不及时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生命周期的设计、选择、形成、发布、维护五个阶段,提出推进湖南传统花鼓戏教学档案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的对策,助力湖湘特色戏曲发展,传承弘扬湖湘文化。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就业观念和特征凸显。在供给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表现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主要原因有来自人才培养方案偏传统、学科素养培养不到位、就业指导服务重理论轻实践、就业指导服务专业针对性不强等。笔者拟探究破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难题的可行路径,包括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学科专业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和针对专业特点制定服务方案,为今后创新性的人才培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专题文献特藏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示图书馆的文化内涵,但长期以来仅停留于文化传承的单一功能。浙江大学的“蒋介石与近代中国文献特藏室”,通过空间拓展、整合资源、加强内涵建设,成为集收藏、阅读、研究、教学、交流“五位一体”的“学术共享”场所。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崭新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对其他高校专题文献特藏室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地方高校工科应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机遇,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体系的构建;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理念、新内涵,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深化“科教产教双融合,职业能力和品德素养双提升”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重构、优化研究生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深挖企业文化资源,校企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质量;一体化设计校内外相互促进、能力叠加的工程实践创新培养环节,搭建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多元协同实践教学平台;以完善培养过程为保障,形成“项目牵引,学校、企业、导师三位一体协同共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话题。研究根据OEREnabled教学法的特点,通过设计开放活动、组建虚拟社区和搭建脚手架等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改进,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强其科研体验,最后,根据自身体验讨论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OEREnabled教学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可以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野,探寻更优质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先生”培养的利益相关者为教师、学生和家长,间接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和学校。“大先生”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增强教师主体角色认知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塑造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及回报家长投资等方面。为此,“大先生”培养主要可以采取教师自身的自觉自信和积极革新、家校合作塑造学生品格、学校肩负“大先生”培养责任、政府加强机制完善及资金投入等策略。
摘要:高质量学前教师队伍是现代化学前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尽管学前教师队伍已初步构成多样化、全面化、专业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但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命令性工具过于频繁,激励性工具内发性不足,能力建设工具培养机制缺乏,系统变革工具的现实困境,劝告工具作用的弱化。从而导致“节点”执行、选择性执行、象征性执行等政策执行不力问题。因此,需要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类型,增强政策工具执行的效益,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强化基层政策实施,精准满足教师需求,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摘要:以近4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的44项数学奖项为样本,对完成单位、完成人、研究主题的分布等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完成单位区域集聚效应突出,名师的引领作用明显。研究主题上,以非数学类专业的学生培养为主。建议成果奖在奖项设置上增加数学项目特别是数学类专业项目的比例,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分赛道评选,加强成果奖的辐射作用,注重教学成果奖的继承与发展,鼓励教师进行长期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