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问卷对5 640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生学校适应存在3个潜在类别,即适应困难组(小学生23.16%,初中生14.59%)、中等适应组(小学生45.78%,初中生44.48%)和适应良好组(小学生31.06%,初中生40.93%)。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女生的学校适应比男生好;非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比留守儿童好;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学校适应无显著差异,而相比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三年级学生学校适应较差;农村中小学生学校适应受到家庭、学校、社区和同伴等环境中风险因素的影响,各领域的生态风险越高,学校适应越差;农村中小学生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学校适应越好。这说明农村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有三种类别,且其发展会受到生态风险和积极心理品质等的影响,而增强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可从减少外部生态风险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着手。
摘要:立足于学习的有效性探究逻辑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量化、质性资料分析表明:(1)不同性别、选科、年级及学业成就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学习水平存在差异,且呈现不同的群体特征;(2)学生对语文逻辑思维的学习与发展现状积极评估偏少,且学习实践困惑较多;(3)解题逻辑、逻辑基础、学习意识、表达逻辑是显著影响高中语文逻辑思维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加强师生逻辑思维训练意识;针对个体与群体逻辑思维差异因材施教;对逻辑思维知识、技能、方法及逻辑思维学习因素开展整体训练,推进逻辑思维及其学习要素的共同发展。
摘要:新课标强调会话式、探究式教学,倡导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师生话语互动习惯始终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改变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两节不同教学方式课堂实录的话语特征的实证分析,发现不同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在师生话语量、话语机会分布、话语内容和功能、会话结构四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要把“零碎问题式提问”转变成“上位话题式提问”,设计多层次对话活动,避免“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的单调教学形态。
摘要: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某县中小学学生2 573人并采用MHT量表和MSSMHS量表进行测验,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比例仍偏高,呈现按年级递增的趋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以学业焦虑最为凸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业焦虑产生的连锁反应成为当前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问题,“双减”政策可为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新的启发。
摘要:机械类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适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从总体设计、课程内容重构、资源建设和总体评价设计等方面阐述机械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过程,进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基于任务驱动的线上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基于工程案例设计的线下合作学习相融合的教学实施,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为切实提高武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顺应武器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沈阳理工大学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基于OBE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依据利益相关群体的评价、需求、期望和专业定位分析教学改革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应的毕业要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促进知识落地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摘要: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升华,管理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梳理了当前信息化管理需求的新变化,归纳分析了当前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提出在教学内容上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发展教学内容、加强对原理性知识的归结等改革措施;提出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加强多媒体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导入团队学习、实施翻转课堂、变革课程考核模式等改善策略。
摘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以课程教材或案例、专题讲座、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指导等形式转化为教学资源,但仍存在认识不统一、成果转化覆盖面窄、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从增强科研成果转化统一认识、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果、加强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建立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旅游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的形式创新途径。
摘要:对美术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教育类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查找此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优化课程结构、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以及注重课程实施多元化和课程评价动态化等方面的改革,推动美术学(师范)专业内涵式发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美术教育师资培养质量。
摘要:虚拟仿真实验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内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感和领悟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养。如何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结合我校近年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与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并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资源建设、研发团队建设以及平台开放共享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治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大学治理的现代化仍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为厘清国内外大学治理的研究现状和找出下一步研究的着力点,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基于近二十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1 700余篇关于大学治理的研究文献对大学治理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大学治理研究领域的切入点和关注点及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最后基于建成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要求,对未来国内大学治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摘要:为分析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及自我接纳和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流调用抑郁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和自尊量表对1 0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接纳、自尊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在控制性别、留守经历和年龄后,儿童期虐待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之间,自我接纳和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和自我接纳—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这表明,儿童期虐待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还可以通过自我接纳和自尊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抑郁的“防”和“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机遇,加快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然而受地域特点和传统发展类型的限制,内陆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落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方面困难和问题较多,且少有研究关注该领域。激发地方本科高校在“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发展大契机下的发展潜力,是全面实现“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目标的一个重要关口。以山西省某地方本科高校为例,探究其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背景下开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实际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旨在为“一带一路”和真正辐射到地方本科高校的国际化教育的深入持久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通过分析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出台后高校重新构建自身管理体制可能面临的难题,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优化路径:捋顺职责权限,完善治理结构;建构经费类别区分机制,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增强经费使用自主权,引入诚信及监督机制;完善和细化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
摘要:福柯透过权力与知识及话语实践相互作用的机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微观权力理论,重新定义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教育权力运作的方式与本质。在梳理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后,从教育学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该理论对国内高校德育建设的启示:高校德育在正确认识知识与权力共生关系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创新规训手段,平衡学生个性和价值观规范引导,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摘要:党的精神谱系贯穿党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凝结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既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还是推进“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要实现有效融入,必须提升对课程思想认识的高度、把握理论教学的精度、注重实践教学的广度、用好网络教学的热度、提高制度保障的硬度和温度。
摘要:“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知识学习为根基、以情感陶冶为关键、以目标树立为核心。 “三全育人”理念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开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深化大学生正确认知、强化大学生情感共鸣、坚定大学生人生追求三个方面。根据“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可知,通过拓宽主体范围、加强过程关联、整合各方资源等途径可以构建起“员”“时”“空”三全的育人模式,进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政工作兼容性问题的基本逻辑条件有待详细勘察:首先,数据≠思想,大数据思政的逻辑大前提只能部分成立;其次,大数据≠全数据≠真实的学生,真实的学生远比数据集要复杂多样,大数据思政的逻辑小前提只能有条件成立;最后,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大数据思政的逻辑结论并不成立,单纯关注数据间的相关性,只会使高校思政工作陷入舍本逐末的深渊。
摘要: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双一流”重大战略目标的关键抓手。高层次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因此,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重要。基于国内外MPAcc研究生现状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实践培养脱轨、创新水平薄弱与情景教学未落地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构建MPAcc研究生综合技能“一核两翼六驱动”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育造就MPAcc高层次综合型人才服务,助力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
摘要:多导师协同指导困难、跨学院协同管理不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硕士培养质量。H校构建的教育硕士“培指委+”管理模式,践行协同培养理念、善用管理规章制度、创新沟通交流机制、深耕各个培养环节,有效提高了协同培养管理效度,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基础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回顾质量文化内涵与研究生课程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质量文化视角提出了切合质量时代要求的“以能力为导向、以规范为保障、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优化与改革构想,以期提升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建设。
摘要:经访谈发现,江苏首批学前教育专业乡村定向毕业生,预期胜任力较高,实际入职胜任力欠佳。预期胜任力与实际入职胜任力的落差,反映了乡村定向师范生“知识万能论”与“城市中心化”两种认知偏差。师范院校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职前职后融通四个维度增强乡村定向教师培养体系的乡村适切性,以提高乡村定向幼儿教师的实际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