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史学习教育是翻译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坚定爱党爱国信念、培育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工程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近年来的党史学习教育为例,该研究从研学共济、译通中外、多元施教和践行初心使命四方面总结党史教育的多元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方针为指导,从制度建设、学科内涵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社会实践范式建设四方面探讨翻译硕士培养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路。
摘要:本文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考察”课程为例展开对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从课程思政的根基、核心和突破三个方面来介绍这门社会实践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以此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其铸就的精神谱系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将党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历史使命。因此,开辟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新路径,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体育强国梦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出发,分析新时代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遭遇的主体性发展困境、资源开发及运用困境、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耦合困境。在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提出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建设方式,实现多元化建设目标等纾解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蕴藏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探索多元融合的内生动力,打造“共建、共生、共享”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格局,破解共生困境,实现共同发展。
摘要:新一轮高考改革赋予学生较大的科目选择权和考试自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审视高中生选科实践中的困境,并从赋分方式、生涯教育以及自我认知等三个方面寻求恰切的策略,可以为高中选科指导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一条新路。
摘要:为了改善目前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不足的问题,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课程中设计和应用了一系列互动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比较常用的问答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同时糅合了短视频教学、动画教学等,并进一步采用项目开发式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通过这一系列互动教学,不仅有效地把握了课堂节奏,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的角色也在互联网技术时代逐渐从知识传播的主体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转化。
摘要:师范精神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精神范畴,是师范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具有楷模性和先导性。随着我国师范教育战略地位的提升,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对传统师范精神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通过某高校物理师范生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的经验,我们将现代师范精神的培养聚焦于科学问题兴趣点的挖掘和求真精神的磨砺、习得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教与学中对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消解以及终身学习的践行四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培养物理师范生的师范精神是一个从兴趣到方法,再到实践及终身实践的过程,为培养物理师范生的现代师范精神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摘要:作为泛在计算或者移动网络支持环境下的一种智能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日益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英语新闻”泛在式学习课程的开发,提出泛在式英语学习课程需遵循“目标导向性”“过程情境性”和“要素整合性”等创新原则,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分类制定课程目标”“创新运用教学方法”“科学整合学习资源”及“实施多元教学评价”四大策略,在课程模块结构上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 四大模块。
摘要:本科教育是大学发展的根本,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第一要务。以“教学礼拜”主题活动为抓手,采用多种方式巩固教学中心地位、落实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能够有效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通过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与中期教学检查融合和全员协同育人三种模式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落实质量标准引领机制、质量调研评价机制和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三个质量监控管理机制,推动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育关爱学生、尊师重教的礼拜教学文化。通过11年的“教学礼拜”主题活动的开展,学院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巩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同时,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助推办学水平提高。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1)”课程教学存在重“知识教育”轻“思政教育”、重“灌输式教育”轻“自主式学习”、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痛点。针对上述痛点,课程团队围绕“以文化人,注重思政教育;以课促研,探索翻转课堂;以赛促学,实行端口前移”的改革方向,探索出“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因材施教,探索个性化、定制化的学生培养模式,使学生忙起来;将新文科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使课程优起来”的创新举措,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支倩a,刘德顺b,颜建辉a,储爱民a,谭欣荣a,刘文辉a,陈宇强a,刘清泉a
摘要:湖南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依据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以及“教学礼拜”系列主题活动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构建了持续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并介绍了整个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分别建立了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五大评价机制。反馈结果证明本科生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摘要:高校学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能力,研究科研绩效对科研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引入协同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协同效益进行评估。首先,通过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演化模型,推演出系统关键变量—“成果”序参量;其次,围绕序参量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AHP方法计算出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并以教育部高教司编写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3—2019年28个省市高校数据为来源,对各区域的校政企三方的协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对国内高校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性借鉴意义。
摘要: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外延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实现转型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驱动力。高校文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转型要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我国新建地方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短视、功利和掣肘三个明显的缺陷。因此,基于内涵式发展转型驱动的新建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地域特色文化、校园传播文化和大学管理文化,从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和落实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主要是既懂经营管理理论,又掌握对客服务技能的酒店专业人才,相关院校以此为中心,依托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理论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一直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在对这种认识的形成原因、合理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现阶段我国酒店产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经营管理型人才,更需要酒店产品的创意、策划、设计等酒店产业链高端环节的人才。同时,由于专业是学科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交叉,将二者结合起来探索专业办学是其应有之义。文章引入矛盾论哲学思想,探索酒店住宿现象的知识体系,提出完整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应围绕住宿活动的需求与供给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展开,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围绕顾客需求,依托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开设酒店产品创新方向提供学理依据。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过程中遇到的评价指标权重设计不够科学、评价过程难以精准量化分析的问题,从“职业能力分析目标体系、培养规格目标体系、课程设计目标体系、保障条件目标体系、体例与基本要求”五个维度和“定性、定量”两种分析线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的“五维双线”指标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与诊断的流程,构建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诊断模型,并使用实际数据证明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为科学评价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摘要:大数据与数据开放运动在全球兴起,智慧图书馆运用新算法、新软件、新程序,发挥了大数据在科研、学习中的巨大作用。网络学习的核心价值由既往的知识原样呈现转向提供定制化按需服务,其实质是由内容提供转变为知识外化服务。数据的开放与获取给网络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SWOT分析列表,并对SWOT分析的类别和参数进行了确定和支持讨论,探讨智慧图书馆网络学习群体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网络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了解提高网络学习能力所面临的问题与威胁,以提升智慧图书馆网络学习能力。
摘要:卓越教育硕士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教育人才的升级创新形态与特殊样式。作为高层次与专业化教师教育的被启蒙者与初中等教育的启蒙者,卓越教育硕士实现自我人格形象的成功建构必须满足基本价值条件的规约。具体而言,要澄明教育的本质,从结构性角度更新其知识性、道德性与审美性三重精神内涵,并以可操作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其对象化提供物质支撑。在其现实性上,这些价值条件是对卓越教育硕士人格形象的哲学、伦理学与美学本质的教育学规定。
摘要:预答辩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研究生培养中,该制度可以起到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程、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培养质量、促进非毕业年级研究生学习及营造学科和院系良好的学术氛围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预答辩制度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基于对某高校教育学科预答辩相关主体的访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定位不准,预答辩沦为中期检查;组织不力,预答辩活动不规范;投入有限,预答辩质量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预答辩制度效用的最大化,须明确预答辩制度的独立定位、完善预答辩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强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摘要:教师队伍稳定与否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更关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视角,探讨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要求影响其离职倾向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表明,工作要求通过情绪耗竭正向影响离职倾向;组织支持感负向调节工作要求与情绪耗竭的关系,同时也调节情绪耗竭在工作要求和离职倾向间的中介作用。鉴于此,可以从优化工作要求和增强教师组织支持感两条路径降低民办高校教师的离职倾向。
摘要:以湖南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探讨高校新闻传播学学科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式与策略。新闻传播学学科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二是利用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利用科研成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考虑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建立有利于转化的双向互动机制、组建科研教学平衡化团队以及制定科学的科研管理办法等。
摘要:目前,高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与促进学生就业,面向本科生开设了若干跨越一级学科的专业课程。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地下工程专业教师讲授的“隧道工程”课程时,教师与学生分属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建议教师秉承科教融合的理念,把学科交叉的科研思维应用到本科教学中。通过比较研究与案例研究,得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若干策略:即便对于同一门课程,教师也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计划;教师应追本溯源深入讲解学科交叉知识,以增强学生跨学科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学科交叉方面的融合贯通能力。实践表明,应用这些策略明显提升了“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曾国藩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具有较为深厚的书法底蕴。纵观曾国藩一生,他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儒家思想、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书学思想。曾国藩的书学思想包括学以致用的书法学习观、碑帖融合的书法审美观和通一艺则通众艺的大文艺观。曾国藩书学思想对当代高校书法教育,尤其是高校书法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看待曾国藩书学思想,挖掘其闪光点,启示人们要端正书法教学目的,淡化书法的功利性;遵循古法,注重临摹实践;树立兼容并包的书法审美思想;培养和而不同的书法学习理念,将湖湘文化精神融入高校书法教学中,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服务。
摘要:科研育人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不可分割的要素,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数据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总结了中部地区地方高校科研育人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制度、营造环境、调动参与积极性和改革评价机制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