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文献法、访谈法及问卷法,以某市一所高中学校为个案,对高中生选考科目组合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选科组合呈现出各科目组合之间人数分布差距较大的现象。在主观方面,高中生选科受到个人能力兴趣、从众心理和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在客观方面,则受到学科难易程度、家庭、教师、学校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为优化新高考选科改革,建议实行“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高中学校应制订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强化选科指导;家长应减少功利性要求,积极了解新高考政策,尊重孩子选科意愿。
摘要: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中国知网中有关读后续写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发表数量、高频关键词及高中心度关键词表,探索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读后续写自2012年被提出后,2016—2019年间快速发展,主要研究聚焦于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及写作教与学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未来研究应加强对读后续写评估标准、阅读材料选材标准的探讨,增加实证研究追踪时间,关注促学效应及反拨作用等,以期对英语教学产生更深远影响。
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目前,在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尚未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薄弱、史料实证能力欠缺、历史解释出现偏差或错误、家国情怀不足等问题。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尊重史实,有针对性地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为例,运用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理论对教材“活动”栏目的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进行评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章节进程的不断深入,“活动”栏目的SOLO层次也不断地向着高水平高难度发展;各章节的“活动”题设置对五种能力都有所涉及,但呈现五种能力层级设置总体比例不均衡、难度较大等特征。应适当降低部分章节“活动”栏目高水平层次结构,调整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比例,提升“活动”单道题中地理学科特殊能力的进阶性,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活动”栏目的难度层级进行调整,科学地借助“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特殊能力。
摘要:运用CiteSpace 5.7.R5,对CNKI数据库1992—2021年收录的有关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238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究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热点主题、演化进程以及核心作者被引特征。研究发现:教材编写、教材出版、教材开发、教材建设、教材评估等一直是大学英语教材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主题;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发文量不断增加,其整体演化进程为波浪式上升;核心作者文献被引较多,学术影响较大,但合作研究偏少。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是加强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团队协作,建立全国性合作研究联盟;二是加强大学英语教材的实证研究,建设教材综合性语料数据库;三是加强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元素融入研究,深化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四是加强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体系研究,助推提升大学英语教材质量。
摘要:实习是法学本科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法科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以及促进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当前,法学本科实习的形式化倾向日趋严重,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习中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与新文科的发展大潮相悖。新文科时代,要革新法学本科实习教育的理念,借助实效性教学理论,在尊重法学高等教育内在规律性的基础上,完善法学本科实习的质量评价标准,发挥法律实务部门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第二阵地”的作用,从而构建完善的法学本科实习培养制度体系。
摘要:“嵌入式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综合应用型课程。为对接新时期工科教育教学要求即“五育并举”育人要求及工程教育认证,对该课程的教学规划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首先应对课程性质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力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能达到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目标评价清晰及量化考核准确有效。初步教学探索与实践表明,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是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主流的体系结构和设计开发的一般过程、方法及技术;且由于嵌入式系统涉及的软硬件技术更新较快,对教师而言,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对学生而言,应该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增强其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方法的创新,强调教学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主体地位。这与“公共政策学”的课程性质目的是高度契合的,也顺应了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潮流。为了实现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创新,使学生真正深度、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要将参与式教学法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学”的实践创新中,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时间段进行科学规划,让学生从公共政策感受出发,通过角色模拟、主题发言、案例研讨等方式触碰公共政策,并在政策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升对公共政策的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参与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仍需要在教与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使参与式教学法得以为继。
摘要:针对乔布斯的教育之问,信息化技术如何提升教育水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授课被迫得到了大范围的实践应用。通过分析MOOC和SPOC的特点发现,线上直播更适用于疫情期间的课程教学活动,在远程教学场景下可通过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平台运用和授课方式创新等手段,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来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为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贯彻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提供方法途径。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线上直播教学在国内外高校维持正常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线上教学引起的教、学主体行为变化等情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线上直播教学相匹配的线上考核方式和策略对准确、有效地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产出至关重要。从OBE理念中对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的相关要求出发,结合线上直播教学中教、学主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剖析现有考核方式实施于线上教学质量评估的局限及原因,思考、设计线上直播教学的考核方式。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理论自觉是指教师在理论上的清醒和自觉的行动,即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对理论价值的自觉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把握、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自觉担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和引领力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阐释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并有针对性地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回应,对错误思想进行必要的澄清与解蔽。
摘要:十多年来,全国高校都在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已取得巨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积极作为,在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的基础上,又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骨干班,按照新时代新要求新标准,构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骨干班教学内容体系。该教学内容体系已呈现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即“三性”特点。它是搞好培训教学的中心环节,为办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骨干班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在中国学术研究日益繁荣与学术丑闻频发的大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学术失范行为的内涵与成因,并致力于多学科视角,探寻治理学术失范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1)学术失范主要涉及学术不端、学术霸权以及学术腐败;(2)科研人员自身发展的内部压力、学术环境中的失范机会以及科研人员对自身学术失范行为的自我合理化,共同诱发了学术失范行为;(3)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治理,应从组织内部、外部和内外协调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多维度治理。基于上述发现,指出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并构建了一个学术失范的系统分析框架。
摘要:零工经济的发展正影响着我国的行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形态变化,由此产生的零工就业模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契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湾区发展战略,零工经济对大湾区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阐述我国目前零工就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零工就业的模式及路径。提出零工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的三个转变方向和措施,通过加快就业指导观念的调整、完善就业支持体系的建立、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抓住零工就业的机遇,更好地适应零工经济时代的职业变革。
摘要:以党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党组织治理能力的现实途径,还是寻求学科建设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党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存在学科交叉融合的价值引领有待强化、人才队伍资源有待整合和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高校党建可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引领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发挥党管人才资源优势,造就学科交叉融合优质团队;发挥党的组织管理优势,构建“学科交叉+党建”融合工作机制。
摘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还存在教育主体协同不够、教育资源共享不够、教育载体联动不够、教育环境优化不够、教育体系健全不够等问题。应共建机制、共享资源、共搭平台、共创环境、共建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路径,全面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育人实效。
摘要: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更高要求的教书育人及协同育人使命。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中,两者长期处于疏离状态,不仅表现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职业分立、协同育人文件要求与现实之间存在藩篱,而且体现在思政课教师缺乏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疏离现象既是高校管理制度条块分割、协同育人平台缺失的产物,也源于教师队伍的内动力不足。思政课教师灵活兼任辅导员是实现衔接的可行路径,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特长、有效补齐辅导员的理论短板,同时又可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素材、补充其实践短板,是打破疏离状态的良好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新路径的实现,既需要高校用政策保障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动力,又需要高校铺设协同育人的平台,以灵活的管理推进兼任工作。
摘要: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幸福观、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幸福观。它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奋斗、朝哪奋斗以及如何奋斗的问题,是新时代最有温度、最具感染力的动员之声。
摘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网络人格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面对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一些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出现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道德责任感淡漠等问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培育青年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必须加强思想武装,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人格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摘要:选取国内四大主要论文数据库作为来源数据库,检索伦理学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分析伦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趋势和前沿领域,探析研究生培养的路径;基于计量分析结果,从立足论文选题的专业性和原创性、加强论文选题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提高论文选题的特色性和世界性三个方面,提出今后伦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摘要:思政元素在研究生综合英语教材中随处存在,教师应在该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主要探讨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实践,揭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自信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信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中,认真研读经典文献、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开阔视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摘要:教材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一个不可忽视且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行为。教材观念、教材理解能力、教材运用能力构成教师教材素养的核心内涵。“似是而非”地认识教材,“浅尝辄止”地理解教材,“舍本逐末”地运用教材,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缺失的主要表征。其原因是课程意识淡化、教育惯习固守、功利应试驱使和理论知识欠缺。可以通过自觉修炼课程意识、理论关照教材实践、丰富学校教研文化等策略逐步提升。
摘要:高校英语师范专业教师发展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之间的差距表现在教师专业成长缺乏师范专业认证引领下的发展规划、实践指导能力薄弱、服务地方实践教学类课题研究较少等方面。为了提高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议建立实践共同体、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和加强教学学术研究。
摘要:积极、稳定的职业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许多师范生在最初选择师范专业时是基于原生的职业情感,即个人生活体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认可。原生的职业情感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良好根基,它能驱动榜样的定向观察,接纳积极的教育暗示,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的深化,激活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使教师职业情感向稳定性专业情感转化。因此,基于其中的转化机制,师范生原生职业情感积极转化需要做到:树立优秀教师榜样,增强专业定向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育积极的专业情感;引导自我调节系统构建,强化职业认同感;优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强职业效能感。
摘要:以西南交通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为例,探讨了两个学校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实验课程、完成作业要求方面和新知识引入方面的差异性。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并坚持“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引导创新、突出能力”的原则,构建与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同时具有专业特色的、着眼于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新型教学实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