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对“三全育人”基本原则的落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打造沉浸式课程思政课堂,增强学生投入度;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示范性;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管理,监测培育目标的落实。从而最终实现通过课程思政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培植学生的价值理念,鼓励追求创新和实践;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锻造学术忠诚的目标。
摘要:根据湖南科技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探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新理念“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的引领,在传授知识、技能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构建高层次、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模式,以期为“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摘要:野外实习作为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纽带作用。在野外实习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引领,是新时代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与具体要求。以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将各个野外实习教学环节与实习基地的地理文化背景相结合,探索出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因地制宜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地质工匠精神、生态文明理念、道路制度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效提升了“课程思政”引领示范效能。
摘要:外语专业是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沿,其专业属性、育人功能、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而目前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仍存在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实施路径不明确和配套资源不完善等问题。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可从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等方面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通过到D县中小学校实地考察、座谈、访谈,了解湖南省D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原因,并提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策略。
摘要:数学探究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1]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发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能动实践的状态中。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讲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其教法与学法均是适宜的。本教学案例从摩天轮旋转实例引入,建立数学模型,得出角的正弦值,然后将角放到直角坐标系中来探究三角函数值,延伸出数学史教育。整个教学流程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数学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基础,并以此为学生的“现实”起点设计教学,以使帮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三位一线教师对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法”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所引发的思考出发,对课前导入习旧知、探究新知索发现、巩固深化提能力、课堂总结引思考四类教学环节展开比较,发现一线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何及如何以学生生活体验与认知基础作为教学起点。
摘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校本课程培育核心素养,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明确定位、找准着力点的同时提高开发能力。突破校本课程开发困境应该夯实以校为本理念、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充分挖掘教师智慧。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需要解决师生参与积极性、实践方式有效性和保障机制持续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重庆工商大学探索了“全课覆盖、全程指导、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设置了独立运行的课程和机构,设计了“六大模块”和“十大环节”的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集中交流”“课后分散实践”“网络平台互动”三者的有机统一,提升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摘要: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Python语言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本研究立足大学Python教学,从应用与实践的视角,以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与需求为导向,探索应用驱动的渐进式Python案例教学方法,并以向商学院学生讲授图书销售应用为例,给出了基础实例与进阶实例,以期对Python案例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要:工程认证已经成为机械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以我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工程设计概论为案例,开展了基于工程认证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通过拓展课程目标、丰富教学活动、完善课程评分标准,主动对接毕业要求指标点,使课程目标更具指向性和标靶性,充分体现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正确表达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初步开展产品设计的能力,能够认识到技术标准和规范在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专业核心课在扩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程活动、体现核心课程价值等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影像资源、研究资料极为丰富,教学方式也更为灵活,加上创作微电影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些都为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开设带来极大便利。但是,这也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要完成一个转变:从知识的搬运者变成获取知识方法的教导者,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引导者和扶持者。针对当前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现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学目标,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推动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之间的渗透与互动。此外,还要加快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在线建设步伐,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更开放、更具创造性的考核方式,借助“全媒体”的优势扩大课程的网络推广与师生互动。
摘要:热液探测是现今我国大洋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海洋工程实践教学中,针对其特点,结合MATLAB软件,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程序设计,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一方面能深刻认识热液羽状流分布扩散特点,掌握热液探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和编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热液调查及相关海洋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摘要:2016~201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6套抽样试题中,阅读理解测试考查点不同程度地涉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维度。其中,涉及语言能力的考查点最多,涉及文化品格的考查点次之,涉及思维品质的考查点最少。在体裁选取、考查形式、考点设置等方面,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待改进,以期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艺术概论”是高校艺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针对该课程教学现状,结合专业特性,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时调整规划、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优化考核方式等几大方面着手,开展“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旨在打破传统艺术理论教学不足,优化教学结构,丰富课堂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艺术人才。
摘要:加快、促进、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背景下,地方本科体育院校在不断回应体育产业发展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成为推动体育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概念本身暗示产业与教育还不够融洽,需要进一步融合;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关键是应用,最终应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体育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因专业设置引领人才培养,暴露“学不致用”“人才过剩”等深层次问题亟待刨根问底。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的根深蒂固和引企入教的徘徊不前,以及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信号将倒逼体育人才培养“五业一体,因业施教”,夯实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通过调查分析湖南地方本科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方法,按照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演变、不足、探索和改革逻辑主线,从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角度探讨地方本科体育院校转型发展,率先提出因业施教理念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摘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出40篇以教育部核准的大学章程为研究对象的有效文献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构建了“三三制”文献分析框架:从样本文献的“三要素”(核心作者、核心机构与核心刊物)分析来看,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与实力较强的研究群体;从样本文献的“三效应”(被引分析、项目资助和下载频次)分析来看,文献的篇幅长短和有无基金资助跟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但文献发表年份的跨度与文献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样本文献的“三内容”(关键词、研究主题和文本内容)分析来看,集中在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其中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章程的程序与具体条款,研究方法有文本分析、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因此,以教育部核准大学章程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可以展开更全面、客观、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这是一项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期课题。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即IE)人才,根据“万众创新”的要求,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IE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以教学改革为实践,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推动力、以学生竞赛为抓手的IE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加强IE学生创新意识、精神的培养,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教育,使更多的IE学生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能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的调整,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素质。
摘要:以主持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PI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数据库等,对项目PI基本信息、团队学术生产力、PI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I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绝对大数PI通过组建高绩效科研团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学术生产力,项下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但部分项目的PI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组建的研究团队规模偏小、阶段性研究成果偏少、PI发文量低、高水平论文少且影响力低等问题。
摘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是获取学位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对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考察。学位论文的质量会受到社会环境、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语言类学位论文的写作为例,从论文选题、搜集整理资料、论文框架的构建来探讨论文写作的对策。
摘要:中美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贸易争端发人深省,培育高水平人才、摆脱核心技术对他国的依赖是我国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济大学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符合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战略。本研究以同济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相关专业近十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为依据,分析其生源特点和变化情况,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保障生源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以期为适应信息产业高速发展需求的研究生招生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较强的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为教师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名师工作室利用自媒体辅助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拓展工作室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可通过完善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服务功能、优化自媒体内容质量、打造专业化自媒体运营团队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名师工作室自媒体建设,以推动师范专业教育和教师职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摘要:研究选取1996年~2018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教师”“实践性知识”为主题的1 116篇论文,运用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论文的研究趋势、研究内容、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基金、共引文献、发表期刊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师实践性研究成果急剧下滑。可以通过扩展研究对象,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的研究;鼓励西部高校、职业院校、非师范类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师实践性知识;加大实践性知识与各学科的融合度丰富该领域成果。
摘要: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脱离专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岗位实践能力需求。为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我们在该专业引入模块式教学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为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样板。纵观整个改革过程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将借鉴更多最新研究成果作下一步研究解决。
摘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需要、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创新创业素质不强、专创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校园创新创业活动氛围不浓、深度融合的文化环境欠缺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以师资力量融合为切入点促进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以课堂文化融合为着力点完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平台”等为路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