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9(9):1-4.
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中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工具便捷快速连接互联网,网络行为随处随时可见。引导高中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是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通过分析高中生存在的不良网络行为习惯,重点分析教师在高中生网络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并探索加强教师这一主导作用的有效对策。
2017, 9(9):5-8.
摘要:论文简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重要性,分析并总结了造成目前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问疑意识较薄弱的主要原因,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策略,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实验探究,重视化学实验,挖掘实验功能,用实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问疑意识。文章最后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疑意识的方法及初步的探索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2017, 9(9):9-13.
摘要:为探讨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湘潭市1 000名农村小学生进行测评 。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温暖,子女的生活满意度越高。反之,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的消极教养方式越多,子女的生活满意度越低;父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各维度。
2017, 9(9):14-18.
摘要:色彩信息的语义特征对个体的认知加工和情绪有影响。依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将心理辅导专题内容与色彩心理效应结合起来,开发中学五彩心理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适应性。
2017, 9(9):19-23.
摘要:通过H初级中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存在主动性差、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理论知识与沟通技能不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行外部改革支持、缩小班级规模、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掌握沟通理论与技能、增强沟通的主动性等改进措施。研究还表明,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班主任有效管理班级的基础,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教育追求的重要手段,更是打开学生心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2017, 9(9):24-27.
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不同于知识与技能,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隐性的特征,其形成可以借助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过程逐步达成。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变化”知识为载体,以“元素观”的建构为线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
2017, 9(9):28-33.
摘要:基于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论述了弹性力学与有限元课程与毕业达成度的关系,以此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毕业要求,以专业素养教学为载体,培养从业能力为目标,论述了其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考核方式的构建原则,明确了课程教学过程中校院、教师、学生运行主体的自我、外部介入的持续改进措施,考核管理权力相互辩证关系,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与作用。
2017, 9(9):34-37.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论和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认识其局限性的基础上,财经类专业教学应用PBL模式,在应对“课堂沉默”、落实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可发挥独特优势。结合其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从教师、大学生和高校层面提出财经类专业教学应用PBL模式效率优化的措施。
2017, 9(9):38-42.
摘要:澳洲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终身教育为基本理念,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高校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了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监督机制。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应以此为启示,积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新兴经济发展。
2017, 9(9):43-46.
摘要:培育具有生态素质的公民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各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开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通识课程。专题教学是高校生态通识课程的首选教学方式,它涉及到主要专题的设计、教学难点与主要教学手段、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等问题。
2017, 9(9):47-50.
摘要: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以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的现状为切入点,研究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
2017, 9(9):51-54.
摘要:“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推进战略要求制造业快速升级,而制造业的快速升级离不开相匹配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和科学研究型制造业人才。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开设的“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实践条件和师资队伍等5个方面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为高校培养现代制造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和科学研究型人才提供参考。
2017, 9(9):55-58.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基于这些问题,必须在教学内容中融合原子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最新科技成果,缩短基础课程与前沿学科之间的距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多媒体教学,用视频和动画来呈现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7, 9(9):59-62.
摘要:我国现行的法学本科教育亟待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法学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对大学法学教育体系的完善、法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目前法学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或者隐患,需要解决。
2017, 9(9):63-66.
摘要:基于“误差流理论”的理论和方法,将金工实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视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应给予学生的“能力流”,结合具体的“创新大赛”或“卓越学子”计划,将金工实习课程中的车、铣、钳、铸、数控等学习环节转达为“能力”,进行量化和升华之后,通过数学模型、适应性分析,最终为学生学习环节的合理搭建、能力提高,提供可量化的评价。
2017, 9(9):67-70.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推动专业改革的重要推手,其提出的认证标准是专业发展的导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新时期下应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重新评估原有的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定量化评判,形成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标准为根本、课程体系为支撑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
2017, 9(9):71-74.
摘要:红色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培育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红色资源内嵌于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是多维的,但最基本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应将红色资源融化为教学内容、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形式,坚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2017, 9(9):75-78.
摘要: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的兴起、移动网站的普及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高效率的知识获取渠道。借助企业微信的力量,有效整合各类新媒体渠道,结合丰富的线下活动,实现网上党建一站式服务,可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
2017, 9(9):79-82.
摘要:高校党建基础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有赖于教育工作者不断改进与强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分析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问题及原因基础上,结合学生工作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建立对策、高校学生党员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的运行着力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先进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促进大学生党员健康发展。
2017, 9(9):83-87.
摘要:新一届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结合地方民族高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在地方民族高校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现实困难,提出克服这些困难的途径,旨在为地方民族高校切实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2017, 9(9):88-91.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其中通用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英语基础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其在真实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尤其要注意其与学生未来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在“产出导向法”理念指导下探索通用英语教学新模式,即以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产出为驱动,恰当利用实体教室、网络课堂和课外实践基地等进行英语教学与多维激活,并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考核,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以及思辨、创新和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17, 9(9):92-95.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存在课程观念落后、课程内容不够科学以及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应用能力提升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方案,对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模块化的内涵与要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课程观念、课程制度、师资队伍等方面保障口语课程模块化改革的实施。
2017, 9(9):96-99.
摘要:以职业行动导向理论对高职“少儿英语教学法”课程进行开发再建设,在少儿英语教师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情境,合理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同时思考英语教育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
2017, 9(9):100-103.
摘要: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教学是我国非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基于长期以来我国非专业研究生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为提升非专业研究生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以及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7, 9(9):104-108.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提升高校学生整体心理素质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了解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理解信息化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大学生心理助人与自助的涵义。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助人与自助能力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信息化心理工作联动机制。
2017, 9(9):109-113.
摘要:提取诱发遗忘(RIF)是指重复提取练习与某个线索相联系的部分记忆内容会使与该线索相联系的其他相关记忆内容发生遗忘。目前,大多研究者都主张采用抑制理论来解释提取诱发遗忘,其基本观点是提取练习会使竞争项目在提取过程中受到抑制。在简述RIF实验范式的基础上,对支持抑制理论的4种特性的证据及其争论作简要述评。
2017, 9(9):114-117.
摘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产业规模增大,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人才要素方面还存在数量偏少、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短板,不能适应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模式的缺位正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根据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提出文化创意人才的“双螺旋”培育模式,以内容型和技术型人才“双向培育”与“横向耦合”为重点,加强“双螺旋”人才培育模式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层面的运行保障。
2017, 9(9):118-121.
摘要:佐藤春夫是日本来台作家中建立旅行文学的擘建者。1920年6月底至10月中旬,佐藤春夫到台湾旅行。回到日本后,他发表了多部与台湾相关的文学作品,在叙事上表现出了不同的策略和创作态度。从文化、政治以及审美角度三个方面对佐藤春夫旅台文学作品的整体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归纳其产生的原因。
2017, 9(9):122-126.
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以公民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一个好公民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实践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职责。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既需要激活古典文本的生活世界,又要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使传统问题成为自己切身的问题。由此,使作为公民的学生既有基本的阅读思考能力,又能思考现代中国社会的处境与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作为通识教育的经典阅读的最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