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何以可能”是一个以教师自己的实践经历为素材开发出来的教师教育课程案例。该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就“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这一学习主题的课程研讨结论是: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的确具有助益校本课程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多方面的优势与作用,也存在可能加剧学校之间课程发展不平衡等弱点和局限;中小学校本课程决策要落到实处应综合顾及各种现实条件,切实提高课程决策水平。
摘要:改变同质培养模式,发展学校特色,走异质发展之路,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研究主题。双峰八中挖掘校本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建设团队,开发艺术校本课程,保证硬件设施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县域农村高中特色兴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韶山具有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资源优势,是不可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发挥韶山红色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创编校本课程,汲取精髓,丰富德育课堂形式,开展活动,强化德育渗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科学统筹这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合格的幼儿教师团队是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通过对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师资问题是阻碍目前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大问题。应从国家政策的支持、幼儿园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教师自主发展三方面加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针对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现状和新课改对化学教师素养提出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课程资源,广泛涉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等,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须完善相关机制,进一步激发化学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摘要:英语作业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英语作业的布置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同,对于同样的内容其学习速度和掌握知识所需的时间不同。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作业的改革。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实施分层布置,让作业真正“轻负高效”。
摘要:通过对湖南、山西、新疆、浙江4省45所农村初中和小学的调查发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现有住房状况堪忧,教师住房对教学工作影响较大,教师住房满意度不高并对政府的住房政策前景不乐观。应当通过落实、调整、新增教师住房相关政策,改善教师工作临时住房和有产权的生活住房条件,为教师安心工作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摘要:以鲍厚星先生著《湘方言概要》第五章湘方言字音对照表以及实地采集的语音资料为基础,选取长沙、望城、湘潭、益阳、岳阳、湘乡、双峰、安化、邵阳、城步、会同、衡阳、泸溪、祁阳十四个方言点为湘方言代表点,整理归纳出古次浊声母【即明母、疑母、泥母、微母、来母、日母、云母(喻三)、以母(喻四)】在湘语中今读类型,进而探讨湘语古次浊声母的历时演变,总结湘语古次浊声母的演变规律对于湘语地区普通话教学的指导意义。
摘要: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更需要生命教育。我国学者关于特殊儿童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命教育开展的必要性、生命教育实施者、生命教育课程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对象过于集中于听障、智障学生;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凌乱。而未来的生命教育研究需要丰富研究内容;扩展研究方法;探讨构建特殊儿童的生命教育体系。
摘要:乡镇公办中学生源流失已成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过程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自身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地理位置等,也有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为乡镇公办中学的建设提供大力支持,更重要的还是学校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具体到语文教育中,表现为语文教学人文性、实践性、情感性的缺失。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不解之缘。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社会现实的强烈呼唤,更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
摘要:在概括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语文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因素所在以及要注意的一系列问题。翻转课堂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在语文学科中探究其有效性,既对翻转课堂的学科化有实践价值,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语文翻转课堂研究对于拓展翻转课堂研究范围、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
摘要:中学生物实验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问卷等方法调查了颍上县农村中学生物实验课的开展现状,结果表明,颍上县各校生物实验课师资缺乏,课时开设不足,部分学校认为没有开设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各校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改善生物实验课教育。
摘要:研究型大学中人文通识课的研究型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评估,同时,人文通识课重思辨性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使教学中教师引导的思辨过程和学生自我思辨过程成为教学常态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注重过程性的人文通识课教学的评价理应采用同样重视过程监测与评估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既可有效评价重研究性和思辨性的人文通识课堂教学,亦可促进其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实施过程性评价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摘要:物理光学中定义的共轭波和非线性光学中定义的相位共轭波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包含了前向共轭波和后向共轭波;由于参照入射波的时间相位因子,物理光学中的共轭波容易被理解为后向共轭波,但教材中的共轭波实例实际上又是前向共轭波。建议教学中在以复振幅的复数共轭引入共轭波概念后,强调共轭波的时间相位因子有2种选取方式,具体化为前向共轭波和后向共轭波,省去“波都来自波前的同一侧”等假设和注释。
摘要:同一类型R-X化学键的离解能受到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且它的贡献很小。R-X键离解能大小与R·的稳定性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能用R-X键离解能的强度顺序来定义和解释烷基自由能的稳定性。烷基自由基稳定性t-Bu· >i-Pr· >Et· >Me·,由α-位C-H键与中心C原子p轨道形成的超共轭效应决定。
摘要:针对光纤通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探索性地将OptiWave光学模拟方法引入到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并提出“数学推导+物理描述+光学模拟”的理论教学模式,以及“常规实验与光学模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将光学模拟方法引入到光纤通信课程教学中,能节约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文献进行梳理回顾发现,国内学者多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丰富了工商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快速发展。
摘要:传统岩石力学试验教学环节存在诸多弊端,如全是单一的验证性试验,没有引入计算机模拟技术,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等等。通过对岩石力学试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引入差异性教学法,实现面向采矿工程专业的岩石力学试验教学改革。将岩石力学试验教学分为三个模块:模块1为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包括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巴西劈裂试验、剪切强度试验、点载荷试验4个试验;模块2为创新试验,包括单轴压缩条件下多裂隙试件的变形破坏试验和锯齿状粗糙结构面的剪切试验;模块3为岩石力学的数值模拟演示,主要演示圆盘形试件的巴西劈裂法。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基本试验(模块1),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创新性试验(模块2),通过模块3来提高学生的岩石力学分析能力。
摘要:高校思政课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将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追求,体现知信行一体化。构建知信行一体化考核方式,用无纸化考试考核“知”,用课堂面试的方式考核“信”,以德育档案和道德银行的方式考核“行”,根据四门思政课的特点合理设置比例,以推动思政课考核科学化。
摘要:用“智识”培育取代单纯的“知识”积累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研究式教学改革中,教师通过对学科学术、教育对象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主导教学。学生则需要不断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从个体单独被动学习向小组分工合作主动学习的转变。课外的个体学习、小组讨论、成果总结和课内研究成果展示,推进了学生潜心投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从而为不断实现真学、真信、真用理论提供了具体路径。
摘要:美术与设计专业理论课教学创新迫在眉睫。可通过史论日记和科研项目,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运用比较教学法,增强学生对艺术历史和艺术创作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理论课程建设;将课堂内外、校内外教学相结合,创新美术与设计专业史论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等,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生动起来。
摘要:结合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介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进行工程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的整体情况与方法。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例,从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制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构建跨学科研究生知识结构等方面总结具有专业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改进跨学科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提高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摘要:针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出一种“工学结合、学做统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充分融合,创新提出“3122”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已被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应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高等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其勤奋刻苦学习,提高高等数学学习效果。
摘要:情感效应既是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情感效应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有激活、加工、沟通功能。增强教师的情感品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加强愉悦的情感交流,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发挥情感效应的主要途径。
摘要:中国的法学教育引进案例教学法已有30余年,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主要有欠缺成熟的法律思维、受传统法学的灌输式教学法的束缚、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以及法学案例教学法自身的局限性等问题。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打破灌输式教学法对案例教学的束缚,科学选择与撰写案例并建立合适的法学案例库,主动完善法学案例教学法等,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
摘要: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理论教学课程大而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基于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在实践层面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契合之处。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工作、情景模拟实验法以及基于项目研究之上的社会调查,对学生领悟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掌握调查技能,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涉及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周期短等特征,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实际经验,建构并实施了以“一器两室”为基础、科技竞赛为牵引、各类项目为契机和专业综合设计及毕业设计为核心的“互动型”实践教学环境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互动型”实践环境中自然产生,实践能力在“互动型”实践环境中主动提升。
摘要:针对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进行教学重组与优化研究。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导向,将基本能力解构为实践课程单元,采用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的模式,重点面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概念表达和综合应用能力,依据学生个性和特点完成产品构思、方案优化、效果处理和版面设计等过程,形成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大数据时代,面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统计分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统计思想教育,加强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融合。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诸多弊端,通过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从模块化教学、突出统计思想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协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统计思想和统计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摘要: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践课程采取分层次教学,不同层次实践课程采取不同教学手段,不同层次实践课程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逐步达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摘要: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合理开发野生植物资源能够缓解资源紧缺的问题。在“产学研”大背景下,农林院校进行“野生植物资源开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应充分发挥农林学校、农业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优势,将课堂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知识与相关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并建立完善改革效果测评机制,推进农林院校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的改革进程。
摘要:作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新媒体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具有传播速度快捷、个性化特征明显、互动性强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围观现象严重、传播内容芜杂、用户习惯性质疑等问题。对此,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必须改变态度,从害怕、防范新媒体逐步过渡到重视新媒体,及时掌握舆情动向,运用新媒体迅速发布权威信息,并加强与新媒体用户的合作互动。
摘要:多校区管理已成为众多综合性大学面临的普遍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对苏州大学多校区管理中校区发展、组织架构、运行成本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明确校区定位、构建数字校园、搭建校区服务中心和重构组织体系等建议。
摘要:RPG网络游戏不仅误导大学生思想、扭曲人生观且伤及身体,还使其荒废学业,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沉迷RPG网络游戏问题刻不容缓。大学生RPG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环境因素和网络游戏本身因素。应结合高校实际环境和社会现状,从人生观、价值观、身体健康和大学学业等四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改变大学生RPG网络游戏成瘾现状。
摘要:在梳理概念及评估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评估工作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在依法评估必要性与依学校申请自愿性条件下,针对如何推动学校从被动评估转为主动评估,提出了服务创新的对策,即通过评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有机结合,探索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办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摘要: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自1970年创设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高等学校分类法之一。2010年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在2005年版本的基础上在基本分类以及五大多维分类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反映出当前美国私立营利性学校的增长以及应用型专业增加的趋势,描绘与尊重了美国高等学校多样化的特征,为我国建构中国特色的多维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摘要: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和优化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模块课程,引导个性化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全程化培养;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突出专业特色。
摘要: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基础,随机抽取湖南科技大学28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态度、移动设备使用、英语学习资源获得及英语移动学习环境四方面着手,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基于移动设备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现状,提出优化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对策,以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效果。
摘要:根据档案袋评估与自我评估的特点,构建“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的扩展型档案袋评估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将框架理念贯穿并实践于课程,探讨扩展型档案袋评估对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影响机制。实验统计数据表明,扩展型档案袋评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提供本源性的资源,是大学生价值体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传承红色文化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湘潭大学作为毛泽东家乡的一所重点本科院校,有着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优势,这对传承红色文化,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运用手机媒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需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特性,坚持主导与多样、严肃与通俗、渐进与自调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将手机媒体融入高校课程建设,利用手机“微”平台加强隐性教育,创新方式、紧贴实际、满足个性需求。
摘要: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符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体系,是促进在校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创新形式和重要途径。
摘要:对334名3~7岁幼儿的父母施测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结果显示:父亲参与对幼儿情绪有显著影响;父亲的支持与规划、日常照顾、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品行问题;父亲的鼓励与表扬能有效预测幼儿的情绪和同伴行为问题;父亲的管教与约束可以预测幼儿的多动行为问题;父亲的支持与规划能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摘要:流动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由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境。增强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针对性,改善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重视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等,有助于促进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从而助推其城市适应。
摘要:手语在聋人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高职特殊教育专业手语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零散陈旧、手语教材匮乏、师生互动不足、手语沟通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转变传统观念、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引培和实行“双证”考评等策略来提高手语教学质量,提升特教专业学生手语沟通能力。
摘要:高职英语隐性课程体系构建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构建须在高职教育整体人才培养框架下,结合高职英语教育实际,与时俱进地进行。高职英语隐性课程体系由校园文化类隐性课程、讲座报告类隐性课程、比赛竞赛类隐性课程、实训实习类隐性课程、网络资源类隐性课程组成。这五类隐性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隐性课程体系。教师在隐性课程构建中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担当建设发起者、引导者和督察者的角色。
摘要:确定性知识观主张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镜式反映,一旦被证实就是亘古不变的确定性真理。学生面对确定性知识,只能占有、服从、接受,而不能质疑、批判,其自主性、创造性必然遭受抑制。而知识观的转型为发展学生自主性创造了可能和契机。不确定性知识观主张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和毋庸置疑的准确性,而是将知识的获得和生成视做个体创造意义的个性化过程。在不确定知识观的关照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理解去批判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发展其自主性。
摘要: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是优化师生关系、实现大学教育价值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师生交流缺失的情况。这一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语境的构建存在问题。高校师生在交流话题的偏好、双方关系的倾向和交流媒介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了师生交流语境的构建。因此,师生双方应拓展交流话题,营造和谐氛围,丰富话语方式,构建对双方交流有利的语境,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摘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法学专业学生工作仍存在未能充分把握法学专业教育规律等诸多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通过举办“麓山杯”模拟法庭对抗赛来促进法学学生工作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相结合,以全员参与、教生联动、综合评价的真实对抗,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法学学生工作内容和思路的发展。
摘要:“留守”的造字解释隐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内容。从集体无意识看“留守”,它包含了中华民族追求安稳、顺应和谐的人格面具,也蕴含了保守封闭、不敢冒险、缺乏创新等阴影及留守创伤代际传承的存在。社会可以通过相关措施和改革,协调集体无意识内部关系,以保证我国人口迁徙的顺利进行。
摘要:宋德发教授的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分为“痛篇”和“梦篇”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作者对大学之痛的思考和对大学之梦的憧憬。有别于其它的教育随笔,《大学的痛与梦》展现了作者的学生之思、教师之思、学者之思,清晰地呈现了作者从“学习达人”到“学术达人”到“教育达人”的成长轨迹,是一部教育达人的成长心经。
摘要:宋德发教授著的《大学教学名师研究》一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大学教学名师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融合了“理论研究”“个案探讨”和“实践运用”三个部分。本课题遵循从实践中来,又及时回归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实践一边研究,让研究和实践紧密相连,随时互动,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室环境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学风、创设逼真语言环境、鼓励交际的原则,充分考虑多媒体设备、课桌、墙面的教室环境布置,能够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分别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二人生活在同一年代,两部作品的诞生也仅相差三年,不仅在主题上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在叙事上也运用了异曲同工的“还魂”情节,但具体到“还魂”前后、原因、过程,却发现了很多异同点。
摘要:清代宫廷每逢节庆,都会有相应的演戏活动,上演戏目统称为“节戏”。到清代乾隆年间,宫廷指定专人为应合宫廷内的各种民俗节日而专门编写的、排演的戏叫做“月令承应戏”。由于特殊的目的,这些月令承应戏在剧本内容和演出形态中呈现出明显的民俗性特征。
摘要: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一大批对后世极为重要的哲学家,柏拉图甚至毫不避讳地指出自己的“灵魂不朽”思想就源自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两千多年以后,《黑客帝国》这一惊世骇俗的影视作品在世纪之交的节点上横空出世。虽然隔着巨大的时空差距,但毕达哥拉斯主义却和《黑客帝国》跨越千年的时空而完美契合,交相辉映出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