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3):1-3.
摘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情感体验,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必要手段。通过反思现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之不足,对“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重新审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力图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构建有效课堂。
2014, 6(3):4-5.
摘要:教育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基于教学生活化理念,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以一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整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014, 6(3):6-8.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关注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逐渐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学校参与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关注学生须贴近学情,注重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导教”, 把“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2014, 6(3):9-10.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课堂教学理念,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遇到难题时难以解决,长期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缺乏自信,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可行方法。
2014, 6(3):14-16.
摘要: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过分关注升学率,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学生成长。“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课堂教学对生活素材的利用,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小学课堂教学案例二则,对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以期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4, 6(3):17-18.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武陵山片区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针对武陵山片区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一推二建三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尝试解决武陵山片区部分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以促进武陵山片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4, 6(3):19-21.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新农民也逐渐地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信息传播通道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村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目前农村地区移动设备已经普遍化,从传播学各要素的角度分析如何促进家庭教育知识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2014, 6(3):22-25.
摘要:“动机缺失”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领域里属于较新的问题。回顾国内外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让更多的中国农村英语教师了解和关注这些原因,帮助英语教师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2014, 6(3):26-28.
摘要:纵观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几十年,在儿童初级钢琴教育阶段国外教材占据了我国钢琴初级教材主流市场,而由我国自主编写的优秀儿童钢琴教材却为数不多。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味借用国外教材进行教学显然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初级钢琴教育阶段的国情,自主编写既符合教育国情又科学系统的优秀儿童初级钢琴教材迫在眉睫。
2014, 6(3):29-31.
摘要:以华南农业大学的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分别对相关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网站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2014, 6(3):32-34.
摘要:针对物联网及其无线传感器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两款主流网络仿真软件OMNet++和NS2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各层技术仿真中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并详细介绍了OMNet++仿真软件中可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的相关仿真库,最后以Castalia仿真库为例,详细介绍了仿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流程、具体应用举例和用户功能模块扩展方法。
2014, 6(3):35-37.
摘要: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简称STS,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又相互影响的。科学指导技术,技术服务社会,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科学。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有利于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4, 6(3):38-40.
摘要:针对数据库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分析了目前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实现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了难度适当的实践环节,并对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张利伟 ,
2014, 6(3):41-43.
摘要: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是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时代发展呼吁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几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旨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地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14, 6(3):44-45.
摘要:国际法采用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该课程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中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不仅直接关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深刻影响双语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效果的提升,为此需要在充分考虑国际法的理论性和学生英文表达能力的基础之上,构建与学习过程形成良好互动的考核方式,合理设置国际法课程双语教学考核的成绩结构、英文比例、英文题型和评分标准等。
2014, 6(3):46-47.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成功地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2014, 6(3):48-49.
摘要:网络互联技术与实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开发,给出了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课程经过改造之后,实现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效果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4, 6(3):50-52.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科技创业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经专家论证的自制问卷,对贵州省8所高等院校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14, 6(3):53-55.
摘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本科教育的多重需要。政策性需要、客观性需要、本质性需要、主体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尽管出于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诉求,但总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实现本科教学的历史性转型,推动我国本科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4, 6(3):56-58.
摘要: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旅游本科教育的蓬勃发展,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湖南省旅游本科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以湖南省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区域分布、教育层次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湖南省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而对湖南省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相应对策。
2014, 6(3):59-61.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开展,如何培养能够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已成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分析双导师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112”培养模式,以期探索出一条与当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培养路径,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014, 6(3):62-63.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威胁到师生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合理分类和特征探讨,为进一步正确认识突发事件、提升高校突发事件管理针对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水平提供基本理论支撑。
2014, 6(3):64-66.
摘要: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位制度。为确保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质量,应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设计出一套教育质量控制模型。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控制模型分析研究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进而科学地量化地提高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
2014, 6(3):67-68.
摘要:校地教学共同体是指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校在教师培养关键环节上,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双方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共同构建校地教师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群体。地方院校师范教育肩负着为地方中小学校输送合格师资的重任,但在培养师资的关键环节——教育实习上存在许多问题。通过稳步推进,完善校地教学共同体;加强合作,重构民族师资培养方案;强化管理,发挥高校带队指导老师的作用;大胆实行双导师制,促进师范生做好教育实习的准备;优化教育实习工作运行机制等途径,促进地方院校教育实习工作新发展。
2014, 6(3):69-71.
摘要:国内地方高校物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改革和探索阶段。要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物理类专业“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基础厚实、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物理学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014, 6(3):72-73.
摘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数学类,是数学和计算机的一个交叉学科,应用性不强,注重于理论基础的学习。为了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应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本校该专业的具体教学和就业情况,提出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结合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应用工程化方法和技术从事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2014, 6(3):74-76.
摘要:经典名著阅读的核心理念是永恒主义教育理念,该理念与通识教育有诸多契合之处。通识教育的内涵强调非专业性、非职业性、培养整全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基本性与精深性相结合,也正契合永恒主义教育理念的精髓。因此,大学教育需要确立经典名著阅读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014, 6(3):77-79.
摘要: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已有6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分析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改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建议。
2014, 6(3):80-81.
摘要:基于CDIO的实训教学理念,尝试在本科生金工实训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融入现代社会以人才培养、技术发展及学科研究三位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的观点,积级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金工训练中心打造成为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4, 6(3):82-83.
摘要:从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014, 6(3):84-85.
摘要:摘要: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集成创新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和科学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分工与专业化,协同化程度不高;二是过于注重内部资源配置,各类资源相容性、互补性不够;三是过于强调外在条件改善,教育主体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不够,等等。因此,集成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 6(3):86-88.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针对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 6(3):89-9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随时代变迁而创新、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应遵循相应话语原则。实现话语权力的平等、话语内容的生活化、话语表达的人本性和话语方式的互动性,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4, 6(3):92-94.
摘要: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高校注册官方微博的现象日益显著。然而,微博是一把双刃剑,为高校形象的塑造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当前微博传播与高校形象关系的分析,指出湖南科技大学在利用微博进行高校形象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微博的维护与建设的特色化,更要充分发挥官方微博的权威性和大学微博群的传播力,增强与微博用户群的互动性,才能有效地传播学校优良的高校形象。
2014, 6(3):95-96.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中国实际情况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内外诸多危机面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仇敌忾,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党的理论教育、世界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实践教育。
2014, 6(3):97-99.
摘要: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的根本目的,以时间、空间和制度为维度,构筑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维架构,是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确保科学发展观“进大学生头脑”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2014, 6(3):100-101.
摘要: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影响着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对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 6(3):102-104.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通过湘潭市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认知认同整体较高,情感认同整体健康,实践认同整体积极,但存在认识模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实践欠缺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素质、调整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体制、培育模范群体、优化教育环境等,增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2014, 6(3):105-107.
摘要:公司法课程教学需要完成向学生传授公司法知识和让学生领会公司法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两大任务。公司法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着重处理好公司法理论体系内在逻辑与授课内容逻辑安排、公司法教科书与课堂讲授内容以及理论讲授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等三方面的关系。
2014, 6(3):108-110.
摘要:C语言是大学理工类必修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目前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C语言的语法规则,但由于缺少计算机思维的训练,仍无法利用C语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案例,详细阐述了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教学具体过程。
2014, 6(3):111-113.
摘要:聚焦与立骨,是我国传统的写作技法,也是大学写作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2种最基本的写作技法。在实践中,学生常常不得其法,叙事与描写难达应有的效果,掌握此法成了大学写作教学的一大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借鉴摄影艺术理论,利用摄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帮助学习掌握“聚焦”“立骨”之法。
2014, 6(3):114-115.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四门必修的公共理论课程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我们认为可以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活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实践等环节下功夫。
2014, 6(3):116-118.
摘要:鉴于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的日益成熟和广泛性,各个高校也相继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了现场总线应用技术类课程。针对目前现场总线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收获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的体会、课堂实践操作,探讨PROFIBUS总线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2014, 6(3):119-121.
摘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开展通用学术视听研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课堂观察显示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听力观念、培养学生的学术听力策略和技巧、促进学生的自主听力能力发展和语言的习得。
2014, 6(3):122-124.
摘要:为应对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对成人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成人教育亟须推行与之相应的多元识读与国际理解教育。鉴于多元识读与国际理解教育跟英语教学的内在关联性,成人英语课程承担着贯彻多元识读与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职能。为此,成人英语需要推行积极的课程变革,以提高成人学习者在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时代中的社会生活适应力与信心。
2014, 6(3):125-127.
摘要:结合反拨效应理论,探讨了TEM4对我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提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以推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切实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实际能力。
2014, 6(3):128-130.
摘要:主流的英语写作教学法不能解决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观及其启示,提出了英语写作的整体性教学法,始终以整体认知、语言能力作为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把握英语写作教学,并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材和评估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这一教学法的基本内容,也证明了该教学法的优越性。
2014, 6(3):131-133.
摘要:自1996年新伦敦小组提出多元识读的概念,多元识读教学法就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元识读教学法以“design”为核心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以一堂大学英语读写课为例,探讨运用多元识读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能得到训练的多元识读能力。
2014, 6(3):134-136.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师生关系等的认识,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英语教师的语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英语新课程改革。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科学、合理,但存在教学观念落后于教学行为的现象。必须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并指导教学行为。
2014, 6(3):137-140.
摘要:格助词是日语中特有语言现象,正确理解和使用格助词是日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更有效率地掌握日语格助词的用法,以“に”“へ”“から”“で”为例,从格助词的原意出发进一步探讨其派生意义,并对格助词具体用法进行比较分析,明晰格助词在语法意义上的异同,加深学习者对日语格助词的理解,从而正确使用格助词。
2014, 6(3):141-143.
摘要:新闻翻译与国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殖民主义是为消除殖民思想而对西方霸权进行的质疑和拒斥,也是对西方话语权力的重审。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一种殖民手段,也是一种解殖民手段。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新闻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殖民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2014, 6(3):144-146.
摘要:作为古文献中极为常见的两个字 ,“说”与“悦”时常同时承担着表“喜悦”意义的任务,对此一般存在三种解释,即此二者为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通过考察文献,发现先秦时期,用来表达“喜悦”这一义项多为“说”,极少用到“悦”;两汉时“悦”开始与“说”平分秋色;魏晋南北朝“悦”在这一义项上渐渐取代“说”;直至唐宋,基本都采用“悦”而舍弃“说”。进而得出“说”为“悦”古字这一结论。
2014, 6(3):147-149.
摘要:汉字偏误是目前中国学生语文学习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写好汉字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功。通过对小学生的作文汉字偏误的抽样统计和相关教师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基本情况,探讨其产生原因,以期对小学汉字教学提供帮助。
2014, 6(3):150-152.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书写“及、火、忆、轧、牝、夔、燮”等汉字时,其习惯笔顺与《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的不同。通过比较大学生书写的习惯笔顺与《规范》中规定的笔顺的异同,发现《规范》存在同结构汉字的笔顺不一致及《规范》笔顺与大众书写习惯相左等现象,建议《规范》同结构汉字的笔顺须保持一致,笔顺规范的制定以大众的书写习惯为基础。
2014, 6(3):153-155.
摘要:楚荷的长篇小说《苦楝树》摒除了新写实零度情感的叙事,以平等的视角描写平民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将浸润着爱和美的笔触切入到底层人们的灵魂深处,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底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无力以及精神的无所归依,从而使得小说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价值,显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2014, 6(3):156-158.
摘要:信息化时代,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势必面临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诸多风险,财务网络安全问题研究因而受到重视。在高校财务网络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安全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了使用硬件防火墙、加装服务器版防病毒软件、配置目录权限管理、将应用程序池独立、加强SQL注入式攻击防范以及强化数据库链接账号和计算机用户账号管理等网络安全管理新策略。
2014, 6(3):159-162.
摘要: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的繁重交通荷载加剧了桥梁结构的负担,众多桥梁亟待得到结构性能评定,而桥梁荷载试验是评定桥梁结构性能的重要方法。通过数值分析为桥梁检测静荷载试验和动荷载试验提供一种参考凭据,从而更好地对桥梁运行状况作出评定。方法利用桥梁结构分析与计算软件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桥梁在静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应力应变等静力特性和在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振动特性。结果对比模拟数据、桥梁检测荷载试验实测数据以及理论计算数据,评定该桥处于良好运营状态。结论基于桥梁结构分析与计算软件Midas-Civil仿真模拟为桥梁荷载试验提供一种参考凭据是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
2014, 6(3):163-165.
摘要:《海玛与卡西克》由三个连续的小故事构成,主要讲述男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通过分析男主人公卡西克的人生遭遇考察其内心世界的变化,旨在揭露移民者所面对的失落现实与对归属感和存在感的追寻,探索裘帕·拉希里对移民者面对苦难时的人生态度的反思。
2014, 6(3):166-168.
摘要: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讲述了主人公托尼对往事的记忆之旅。从记忆事件与真实事件之间的区别,以及外界所描述的事件与真实事件之间的区别这两个方面阐释了巴恩斯对历史的可靠性的思考,即历史的不可靠性。
2014, 6(3):169-171.
摘要: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2011年新作《终结的感觉》讲述了退休之后的托尼突然收到一份旧日女友母亲的遗嘱,迫使他回首探寻当年的谜团,记忆中的认知不断被颠覆。从小说的主观拼贴的叙述策略出发,分析托尼的回忆不可信的原因,托尼自卑的性格;托尼通过过去的日记和信件,寻找真相,重新认识了自我,同时质疑了历史的真实性。
2014, 6(3):172-174.
摘要:《帕梅拉》中的女性主人公帕梅拉的人生经历可解读为三个不同阶段,通过分析其形象由反抗到妥协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认为帕梅拉虽然有反抗的一面,但其形象实际上仍然是英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小说作者理查逊通过描述帕梅拉反抗以及顺从的两种形象达到其说教目的,表达了理查逊提倡遵守传统道德观念的主张。
2014, 6(3):175-177.
摘要: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问题是主体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原则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告诉人们,只有按照德性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德性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重视理智德性,提高实践智慧。
2014, 6(3):181-184.
摘要:从历史、文化、艺术和创新的角度,探究复古家具设计的理念;从材料、技法、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论述复古家具设计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对中式、欧式、美式等几种典型的复古家具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复古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