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进行"探究"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本文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教与学等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作者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尝试,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与体会。
摘要:回归基础是高三学生数学复习备考的根本之道。可通过领悟教材、学透概念、认真思考等方法,达到回归基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分析和认清问题的本质,找准难题和基础知识之间的突破口,有效进行难点突破,提升数学能力。
摘要:阅读后的课堂活动是一个围绕阅读材料拓展和延伸的环节,是对阅读内容的深化和巩固。阅读后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可以使教学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调查研究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产生的反拨作用,并分析影响其反拨作用的因素,提出建议以规避消极反拨作用。研究发现,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产生的积极反拨作用主要体现为5个方面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而该测试所产生的消极反拨作用仅仅涉及到教学安排和教学目的两个方面。
摘要:历史图片已成为中学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科书的这个重要变化要求教师必须更深入地认识到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并运用历史图片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摘要:修辞教学是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四大分支(读写教学、语法教学、修辞教学、文学教学)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视中学语文修辞教学,探讨中学修辞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修辞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写作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是初等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由教学成效的迟滞性和难测量性,教学的重复性和复杂性,心理素质低,学校和家长的外在压力大,社会地位和福利低下这5个方面引起。须从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信念、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在职培训、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有效协调多重角色这5个方面着手预防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
摘要: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通过对X市几所中学的教师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目前中学教师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摘要:随着一个独立群体"留守学生"的形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留守现象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留守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洞口县5所农村高中的部分教务人员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洞口县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在平时的表现、品行、情绪感受和控制及学习上,比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学生问题严重些;农村高中"留守学生"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与其他学生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求助对象、人际关系、自信心、高考焦虑等方面与其他的学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家庭、学校应当相互配合,促进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站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视角审视教育信仰,对于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教育信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自身和国家未来的建设都有着深远意义。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健商研究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大学生健商缺失的原因和表现,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摘要:"德育为先"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萌芽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革新于社会主义社会,为我们把握传统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走向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尤其对当前实施"德育为先"教育方针有着重要的启示。
摘要: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总体呈现积极健康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针对大学生道德人格中的分裂倾向、实用主义倾向、摇摆型倾向、矛盾性倾向等进行成因和表现分析。同时,针对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塑造,进行路径探讨,并提出4方面建议:培养幸福人格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塑造的目标机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塑造的环境支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塑造的方向引领;家庭、学校、自我三位一体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塑造的主体力量等,力争实现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塑造。
摘要:微博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操作便捷、交互性强、发展迅速、影响力大的微博在高校学生中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合理借助微博的力量,将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宣传实效,必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摘要:在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初步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但仍然存在诸如认识不够深、技术衔接不够高、工作进展不够齐等问题。本文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同时,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摘要:大学教师兼具公民与专业人员双重身份,其权利保障是发挥大学教师应有作用的前提,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主体权利作出了较完整的规定,但在法定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仍然存在着学术自由权不彰、专业自主权紊乱、培训进修权受限等问题。因此,应从加大大学教师职业权利立法步伐、健全权利救济制度、扩大其参与政策制定与审议的力度等方面来保障大学教师的权利。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是对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它能否顺利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师资建设问题上存在较大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大多是通过零碎闲散的自学或听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选择、培训做出分析,力求找出一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养的可行之路。
摘要:阐述了如何提升造价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对造价专业教师的基本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教育教学发展能力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等进行了解析,提出了获得以上3种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由于所需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应利用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参赛弥补学校在资源上的不足。分析了竞赛活动的组织与流程、竞赛的分类与认定、竞赛经费发放和奖励办法、竞赛活动与学校其他项目的结合等,并以管理类学科为例介绍了将竞赛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建设的办法,完整地阐述了整个竞赛活动在高校的开展过程和一些注意事项。
摘要:法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的基础。独立学院法学专业重点课程建设与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的重点课程建设有共性,更有其特性。遵循本科院校重点课程建设基本规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及独立学院的特殊性,是搞好独立学院法学专业重点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论文对高职院校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摘要:专业基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工程类专业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从启发式教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应用、运用MATLAB软件和合理的安排习题课等几个方面对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也自然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专门学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改革与深化,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十大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克服教条,在内容上科学引领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在方法上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于不同的内容;注重经济思维训练,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经济分析能力,从而达到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摘要:网络协议分析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课程教学的核心与主线,亦是网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论文在分析了目前高校网络协议教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对基于开源的协议分析演示软件CORE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其体系结构、原理及其在网络协议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节奏的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师视唱练耳节奏教学中,运用各民族的音乐素材、特别是将远缘关系的民族音乐进行对比训练,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使他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摘要:"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掌握概念,又要动手编程,还要上机调试运行。全面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的工作重点。论文论述了目前高等院校"C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思路。
摘要:网络课程正在全世界教育领域内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的网络课程只是将课本知识机械地搬迁到网络中,课程整体质量不高。将动画形式引入网络课程设计中,将对网络课程的改革与优化有着积极意义。
摘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学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地方高校推行创业学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目前,地方高校现有师资普遍难以满足创业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重视不够、考核评价体系问题等也制约着地方高校创业学研究性教学的推进。地方高校推进创业学研究性教学,应渗透创业教育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良好的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摘要:程式化序列是整体习得并储存在记忆中的多种类型的词串(如搭配和习惯用语等),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从介绍程式化序列定义、分类等基本特质出发,阐述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在探讨程式化序列教学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及程式化序列教学难点,并基于Nation的词汇教学理论提出较为系统的程式化序列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各个学科都在探讨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如何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英语语言实践教学效率,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个探讨的方向。就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多媒体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挑战。
摘要:内容依托教学是把学科内容与语言技能结合起来的理想模式,语法教学是内容依托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效利用输入控制、任务设计和提供反馈等方面的教学策略在内容依托英语教学框架下进行语法教学,有益于实现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融合。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围绕英语被动语态的原型范畴,建立一种新的英语被动语态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原型范畴-任务"教学模式(Prototype-Assignment Modal),简称PAM模式,以期将枯燥的语法学习趣味化,进一步完善英语语法的教学。
摘要:职教新干线的运用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与方法手段上,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突破了旧的教学模式,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采用行动实践研究法,通过对比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的教学与原有模式教学在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体现职教新干线的优越性,同时简要提出进一步开发运用这一先进平台的可行性与途径。
摘要:英语写作是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恐惧的写作心理、单一的写作心理、无用的写作心理、理想的写作心理和简单的写作心理,这些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写作效能。因此,构建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策略学习的写作心理模型是修正不正常写作心理状态,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举措。
摘要:以"自动控制原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创新型教学方法和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的搭建两方面展开研究。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使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能促进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设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不仅能扩充学习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而且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行为习惯。
摘要:工程地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专业本科生的秭归教学实习课程,详细阐述了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思维,锻炼其实际应用能力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方面,需把地层知识作为基本常识、把撰写野外地质调查报告作为基本能力、把滑坡和库岸的常用的防治措施作为基本技能,需培养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程措施等专业思维,将课程理论和实践工程相结合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摘要: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技系为例,探索"食品检测技术"课程工作任务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获得了社会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摘要: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特点,采用了基于工作岗位技能的"看学做评"教学模式,即学生到仿真实训室或化工车间看指导教师的实际操作,教师讲解或示范后学生再进行实际演练,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师生共同讲评,指出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结合项目载体研究教学设计,结合教学过程落实"看学做评"每个环节。该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教师仅起到辅助引导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了职业素养。
摘要:为了培养农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学研产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学研产导师团队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建设多种类型培养基地,加强科研项目协作,搭建了学研产结合培养平台,从而形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摘要:缺乏社会生活阅历的在校本科学生参加司法考试为法学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在一定限度内回应司法考试的要求,形成一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作为司法考试重点内容的民商法课程为回应司法考试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应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授课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摘要:以专业学科竞赛为载体,在整合优化软硬件专业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3+1"教学模式中的"1"培养服务于新农村的信息化科技创新人才,开展农业信息化实践教学。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物理演示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提出,不再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在总结示范实验室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物理演示实验在实验室课程开设中的作用。
摘要:普通微生物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课,对于学好微生物学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微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微生物实验技术既是开发和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推动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学习、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普通微生物实验的教学,使生物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扎实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必须从实验主体、教学方法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构建主体意识强、教学方法先进与资源配置合理的普通微生物实验的全面开放理论,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采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茶陵城关镇方言的单字调。研究认为,今茶陵城关镇方言有5个单字调,古入声今已归阴去,各调类调值分别是:阴平341、阳平524、上声51、阴去43、阳去45。研究还认为:声调的时长与声调调型尤其是与声调的曲拱密切相关。
摘要:对材料类中外学者英语研究论文摘要的长度、时态、语态、人称等语言特征进行统计,结合SPSS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外学者英文摘要多项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国内学者论文摘要篇幅相对较长,句子短碎,文字效能低;被动语态及过去时态使用偏多,第一人称使用较少。其原因是国内学者受传统写作及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较大,对已知的内容描述偏多,忽视学术交流中的人际功能作用,没有很好地把握英文摘要撰写国际惯例和规范的动态变化。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饰的手段,更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当源语篇章和目的语篇章读者对隐喻具有相同的心理运行机制时,译者可采用映射对等翻译策略。但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具有异质性,当源语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时,应采用偏移的等效翻译策略和语用等效翻译策略。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可洛夫斯基最先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属于诗学范畴,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奇特,指作家、诗人创作手腕的新奇,使所表现的主题在接受者那里显得陌生,从而达到一种新鲜的美感。"陌生化"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近年来,一些翻译学者将此概念嫁接到文学翻译研究上,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论文通过追溯陌生化的来源,分析异化策略与陌生化效果的实现,探讨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对比研究陌生化在中西方翻译文本中的运用,旨在更好地保持原文与译文整体的和谐性。
摘要:翻译原则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国外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尤金.奈达的"等效原则",到国内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傅雷的"神似",翻译学者在争论的同时,却一直忽视了源文本类型对于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影响。以同时期的两位翻译学家——纽马克与王佐良的文本类型模式为例,重新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外翻译学家对于文本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无论在国内外,无论在什么时期,文本分类模式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摘要:以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对《政治文献翻译新探索》一文中的一个重要例证提出质疑,旨在探索上下文在翻译中对表达忠实性的影响。
摘要:从精通英语、精通汉语、知识丰富、翻译技巧4个方面分析了合格翻译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并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措施。
摘要:关汉卿的名作《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非常典型地展示了元代女性形象。赵盼儿与宋引章这对风尘姐妹展示的智慧与谋略,以及她们嬉戏纨绔子弟周舍,足显元代女性性格的特异性。本文对赵盼儿、宋引章形象进行了重新解读。
摘要:复仇是人类社会实践历程中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发生,既英勇悲壮,又充满血腥屠戮的生命悲歌,也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话题。发掘和阐释复仇母题,显然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意义。根据复仇主体的不同,复仇母题可归纳为"鬼灵复仇"、"血亲复仇"和"侠义复仇"3种叙事模式。
摘要:《阿拉比》是文学史上杰出的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长期以来,学者和评论家们大多从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和精神顿悟的视角对之加以分析,而对其荒诞的主题则鲜有涉及。存在主义主要从哲学的层面对人类在社会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探讨和关注。论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环境、人物以及人际关系和事件描写的分析,揭示出小说的一个重要思想——荒诞,从而透视出乔伊斯想让人们意识到当时人类荒谬而可怕的生存状态,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精神和物质关怀。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当代社会被广泛借鉴与应用于艺术设计当中。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网络与广告设计中。在消费社会,设计者对"蒙娜丽莎"形象的多方位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在对名作进行二次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原作的见解与设计的灵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摘要:中国山水画中的"山"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而黄山则为华夏民族的"仙山"。在众多描绘黄山的画作中,研究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的技法以及精神内涵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渐江、石涛开始直至刘海粟、潘天寿等,黄山的画魂被一代又一代继承和发扬。时至当代,绘画的民族化问题日益严峻,"仙山"的意指也发生了转变,成为绘画民族性的代表。
摘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了湘西苗歌的创作手法:探讨了湘西苗歌创作的即时性;以修辞手法为切入点,讲述了湘西苗歌善用夸张性的比拟手法、广泛运用"比兴"的手法以及"唐经"式苗歌巧用顶真手法的创作特点;阐述了湘西苗歌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摘要:戏曲舞蹈与古典舞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结缘,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前者不断地给后者输送艺术营养,使其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风格。前者对后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重建阶段——提供模仿和再创造的平台;(2)提升阶段——提供"身韵体系"的审美范式。论文在梳理中国古典舞重建、发展史的同时,简析戏曲舞蹈对其重建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其审美理想。
摘要:演员在处理角色台词时,要区分其与日常生活语言及我们所朗诵的文学作品语言的不同,掌握角色台词的特殊性,理解剧本的思想内涵,揣度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其情感脉胳,从而通过动作化、个性化、形象化的角色语言,来准确表达作品的主旨。
摘要:经过6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总结和研究建国以来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基本条件、基本途径与政治保障,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同时,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西方市民社会高度发展和完成的产物。由于这一理论关涉的乃是社会(公民)和国家(政府)的疆域分野问题,因此,了解它的产生和来龙去脉、把握它的基本价值诉求,对于当今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摘要:世界范围内对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日趋增长,推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经纪人作为文化商品交易的桥梁和纽带,已成为活跃文化市场必不可少的积极因素。然而,随着我国文化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文化经纪人的素质与能力问题却制约了文化经纪业的发展。因此,在经纪全球化以及文化产业化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文化经纪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摘要:企业会计财务舞弊是人们心理动机和各种制度互相博弈的结果,所面临的道德冲突体现为:"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集团或利益相关者中的一方牺牲另一方或多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负外部性行为,而该负外部性行为将导致社会总体效用的降低"。针对道德冲突具有广泛性、连续性、复杂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调查了企业财务人员这个特殊社会群体道德生活的现状,对防范企业会计人员财务舞弊行为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摘要:中西慈善文化中的一些差异,可以从不同伦理观的差异来解读。中国传统伦理观是家庭内的"爱"和家庭外的"义"这两个原则的统一,西方伦理观则集中体现为一个"爱"字。当代中西慈善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如慈善精神上富有与缺失的差异,财富观念上的荫庇后世与"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不同以及慈善传统上的道德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区别,都可以用伦理观的不同来阐释。
摘要:虽然三鹿毒奶粉事件已逾3年之久,令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中国奶制品已过去,但由此引发的一连串食品安全问题远没有结束,民众如今吃什么都不安全、不知道吃什么好。因此,有必要回顾"三鹿事件"所存在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影响,让它催生企业的道德血液,落实政治伦理的爱民理念。以"三鹿事件"为例来研究民生现状和民生问题以及探索伦理学,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民生幸福指数,而且能改善我们的民生,必须坚决抵制此类事件再次出现。
摘要:科研选题的关键是进行文献检索。阐释了科技文献检索的意义及在科学选题中的作用,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文献检索的步骤。研究发现,中国期刊网及重庆维普所容纳的文献数据库比万方数据库广泛,而万方数据的检索速度较快,数据库各有优缺点。应尽可能查阅多个数据库资料,为科研选题服务。
摘要:对湘潭市50名女性公务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体育活动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分析其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符合女性公务员参加体育锻炼的建议和方法,为有关行政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女性公务员的健身计划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