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
微信公众号
2025(5):1-8, DOI:
Abstract: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培养卓越工程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其赋能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内生逻辑体现为创新培养方向、开拓培养路径、优化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机制,以形成“复杂问题导向”的复合型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但实践中面临顶层设计缺失、课程体系滞后、协同机制薄弱等方面的挑战。为此,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布局顶层设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重构、跨学科师资团队整合、多元协同育人生态构建和完善保障体系等举措,系统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体系,为地方工科院校培育具有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技术创新引领力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实践方案,为区域发展提供复合型工程人才支撑。
2025(5):9-16, DOI:
Abstract:
能力本位教育;数智化;业财融合;会计人才培养
2025(5):17-21, DOI:
Abstract:
在数智化深度重塑商业生态的背景下,传统商科教育面临范式重构的迫切需求。为回应“新商科”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聚焦数智思维、创新能力与跨学科整合能力三大核心素养,系统梳理当前商科教育中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薄弱、产教融合不足等关键问题。基于此,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的多维培养路径,包括混合式与项目式教学融合、数智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队伍打造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等多个维度。此外,以上海财经大学为典型案例,结合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数智化赋能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范式。
2025(5):22-26, DOI:
Abstract: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数字化存在革新治理体系驱动学校体育治理科学化、助推教学创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精准化、优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多元化、转变评价体系推进中学体育评价定量化等方面的现实诉求。然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学体育教育数字化面临数字化挑战、数字化误区、数字化压力、数字化风险等多方面的问题。为此,中学体育教育数字化的实现需要立足高质量发展背景,在技术赋能下以数字理念为指引,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以多元主体为驱动,推促体育教学过程的角色自洽;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增进体育教学资源的协同共生;以师资建设为抓手,筑牢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2025(5):27-32, DOI:
Abstract:
精准把握高考命题特点对于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与生活”是湖南省思想政治高考的重要模块。系统分析2024年湖南省高考思想政治高考试题后发现,“法律与生活”模块具有强化育人功能、系统考查知识、优化情境设置、聚焦关键能力等四个方面的特点。基于此,根据高考导向和高中思想政治“法律与生活”模块教学应遵循的学业质量标准,提出突出素养导向、紧扣课标教材、重视情境创设、明确任务指向等四条教学启示,以期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2025(5):33-37, DOI:
Abstract:
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升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产教融合,强化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心理学科实践教学采用“心理服务”导向,构建三维评价体系(理论知识评价、专业技能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并基于系统论原则提出督导三策略:制定科学的实践督导计划,确保教学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建立动态沟通机制,促进师生、校企多方协同;采取持续评估与反馈指导,优化教学过程。该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还显著增强了其心理服务能力,为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2025(5):38-45, DOI:
Abstract: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面向商业管理实践的MBA教育,系统性地进行商业伦理课程设计,对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新商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商业伦理课程应该以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理想信念、有思辨能力、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优秀管理人才为主线,围绕“盲点、重点、难点、痛点、精点”,以创景导入和思政融入的方式,通过案例讨论、主题辩论、演讲、角色扮演以及伦理调研等多元化手段,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升华。
2025(5):46-53, DOI:
Abstract: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了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基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并分析了十年来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的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研究发现,我国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逐年增加,呈现出良好态势,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议题主要囊括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性质与内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要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设计模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具体学科中的实践探索。展望未来,应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界定、各个关键要素方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此外,应更多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的研究,加强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融合的相关研究。
2025(5):54-60, DOI:
Abstract:
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优化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剖析贵州省中职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建设现状,发现近年来贵州省中职学校在关键办学能力项目建设、社会服务、专业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特色经验。然而也面临着办学适应性欠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现实困境。基于此,贵州中职学校应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借力粤黔职业教育协作,从推进优质专业建设、加强“金师”培养、加速数字化转型、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深化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优化关键办学能力,为破解贵州省及全国中职教育发展难题提供新思路。
2025(5):61-66, DOI:
Abstract:
能力目标对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价值。该研究采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方法抓取人力资源招聘网站专业招聘信息,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业就业能力要求进行分类提取与分析,确定差异化能力特征主题,以及企业与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和新商科背景下能力交叉融合培养新要求。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确定不同规模、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下的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基本要求与特定能力的差异化培养目标;以需求为导向,确定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人才的不同应用场景和能力组合要求,以期为地方高校制定有效的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提供有效依据与方法支持,为学生明确能力的实践应用场景提供参考,为特定岗位培养具有配套体系化能力的人才提供支撑。
2025(5):67-74, DOI:
Abstract: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获得感”概念及教育部明确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获得感逐渐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情况的核心指标。学业获得感是大学生对学习成果的主观评价,涵盖了其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多个维度,不仅涉及物质层面的收获,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大学生学业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以及公平感、学习力、学校认同、专业认同等内部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学业获得感,需从营造社会环境、优化学校教育、强化家庭支持、提升个人努力四个方面形成合力。
2025(5):75-80, DOI:
Abstract:
当前,在产业智能化与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面临人才技能供给与产业前沿需求显著错位的结构性挑战。为应对此挑战,该研究聚焦“四化”(岗位化、师徒化、层次化、兴趣化)教学理念,深入探讨其在重构艺术设计实验室功能定位、驱动产教协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系统提出了强化平台整合构建多元实践基地、打通校企边界推进项目协同研发、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开放共享机制、深化智慧建设拓展线上线下联动等具体发展路径,旨在为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
2025(5):81-86, DOI:
Abstract:
历史感是一种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自信于一体的主体感觉。其中,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大学生历史感生成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历史思维是大学生历史感生成的关键和核心,充分的历史自信是大学生历史感生成的最高表现。培育大学生历史感能帮助大学生科学对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历史感的主阵地、主渠道,可以遵循以下教学思路:一是把准历史脉络,精耕思政课教材;二是讲好历史故事,活跃思政小课堂;三是善用历史遗产,拓展思政大课堂。
2025(5):87-92, DOI:
Abstract: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工科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顶层设计不足、思政元素挖掘浅层化、育人渠道单一等问题,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专业—课程—实践”多维协同的育人模式。通过系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引入ADDIE模型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依托“大思政”理念拓展实践育人路径,有效实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为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参考,对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5(5):93-98, DOI:
Abstract:
法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实现法学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全面提升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思政”融入法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教师挖掘与融合法学思政元素的经验不充分、法律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政育人效果欠佳、课程思政在法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地位不突出、课程教学方法与思政元素尚未完全契合。对此,为强化法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应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能力,建立校内外法学课程思政实践的联动机制,构建法学课程思政CIPP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
2025(5):99-105, DOI:
Abstract: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是近现代中国斗争精神的标志性人物。鲁迅以其毕生精力践行爱憎分明的斗争立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不畏牺牲的斗争气概、有理有节的斗争智慧和敢于胜利的斗争信念。将鲁迅斗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确立革命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斗争意识,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将鲁迅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以专题教学为抓手开展鲁迅斗争精神教育;聚焦实践育人“大课堂”,以校内外实践为路径培育斗争精神;抢占网络宣传“主战场”,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弘扬鲁迅斗争精神。
2025(5):106-111, DOI:
Abstract:
课程思政是中职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和学科,中职英语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展现出鲜明的特殊性与独特的价值。针对当前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生认同度及校园氛围等方面存在的课程教学内容过时、教师思政水平不高、学生认同度不高、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不足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提升中职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积极营造有利于课程思政实施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025(5):112-117, DOI:
Abstract: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测绘地理信息类课程的思政探索实践为例,从谁来供给、为谁供给、为何供给、怎么供给等四方面深入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类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课程思政主体、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方法和课程思政步骤等四个方面设计了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将测绘哲学、测绘精神、珠峰精神、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测绘文化、测绘法规等思政元素系统地融入测绘地理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中,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为同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2025(5):118-122, DOI:
Abstract: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厘清专业认证的标准,分析其价值取向对顺利推进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美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权威机构——美国教育工作者培养质量提升委员会的基础上,聚焦美国教育工作者培养质量提升委员会认证标准及其体系,揭示美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征。并总结其三个方面的特征:强化质量改进的终极旨归,探索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凸显管理本位的评估导向。旨在从目标体系、设计理念、认证周期、多元参与等方面,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改革提供参考,构建兼具质量保障与创新活力的认证体系。
2025(5):123-127, DOI:
Abstract:
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选择扎根教学一线的H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其从一名中师生到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探索H老师坚守特殊教育教学一线的动力逻辑。研究发现,该教师的成长经历了虚拟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阶段,其坚守在特殊教育岗位上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其对特殊教育的情感、让特殊儿童好起来的信念、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特殊教育的学习趣味。基于该个案,建议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应树立其以特殊儿童为中心的意识,培育其服务残疾儿童的情怀,坚定其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念,促使其实现良性发展。
2025(5):128-133, DOI:
Abstract:
教师评价素养对教师职业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职前阶段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期。我国当前对职前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不足,多集中于在职教师,有必要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为了解职前教师评价素养现状,该研究基于赵雪晶的评价素养框架设计问卷,并在H大学选取342名职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随后,根据调查反馈的问题设计访谈提纲。研究旨在回答三方面问题:职前教师的整体评价素养情况如何?职前教师在评价意识等四个维度的素养情况如何?职前教师评价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及其改进路径是什么?研究发现,职前教师的整体评价素养有待提高,存在评价知识零散、评价意识欠缺、评价技能与实践脱节以及评价态度消极等问题。
2025(5):134-143, DOI:
Abstract:
随着我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培养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逐步显现,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缺少创新及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凸显。该文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熵值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以体育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与解析为起点,寻找影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构建了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确立了由培养保障、培养过程、培养结果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并提出了培养质量提升路径。该研究的指标体系具有时效性与科学性,可为各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2025(5):144-149, DOI:
Abstract:
导学关系和谐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然而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过程中却不断涌现冲突与矛盾,导学关系异化现象屡屡产生。导学关系最终归向异化还是摆脱困境,不仅需要梳理异化症候,更需要归因以明症结。通过深度访谈和质性分析发现导学关系异化症候主要表现为时空、情感以及认知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借助Granovetter弱关系理论,对导学关系异化进行归因,包含师生互动的极端分化、精神交流的亟待满足以及互惠交换的期望落空三个方面。为促使导学关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突破异化困境,可以从研究生转变学术观念、导师强化情感责任、师生协商科研规划三条路径入手。
2025(5):150-156, DOI:
Abstract:
湖南是高等教育大省,正致力于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发展目标,对高层次土木水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归纳了我国土木水利类研究生教育目前面临的教育理念模糊与同质化、培养目标抽象、课程体系落后、过程实施不力、教学评价不足、创新资源短缺等方面的挑战,并从政府统筹协调、教育资源投入、培养单位管理、社会氛围、研究生导师的实践创新指导、研究生内生动力、师资条件等方面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牢固树立需求导向和科产教融合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等改革路径,为新时期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实施所需的土木水利高层次人才教育改革提供借鉴。